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商鞅变法很重要的内容便是打击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迁都、推行郡县制、承认土地私有等等都是对旧有贵族势力的一次打击。
并且秦国在当时几乎就是不变法就亡国的命运,因此秦国的国君渴望变强的信念更强,对变法者的支持力度空前的大。
其他国家就不一样了。
魏国是第一个实现变法图强的,经过变法,魏国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势力,并且魏国的国君十分维护贵族的势力,这也注定魏国的改革不可能彻底。
其他国家也是一样,楚国与齐国这两个大国的贵族势力同样强大,楚国素来就有贵族情节,楚国的贵族数量更是在战国七雄中位居首位。吴起的变法虽然得到了楚国国君的支持,但是楚国国君明显没有秦国国君能撑。楚国国君死后,楚国的变法者吴起也被贵族杀死。
齐国与赵国的情形相似,都是以国君为主,以上而下的进行改革,赵国偏重军事领域,胡服骑射打造出了一支超一流的骑兵,但是在政治以及民生领域的改革非常少,使得赵国的战争潜力不足。齐国齐威王主导的改革,虽然是全面开花,但是也都不彻底,达不到商鞅那样重塑品性的程度。
燕国的变法最是奇葩,竟然妄想效仿古人通过禅让的方法来强大国家,先不说禅让是否存在,只是换一个君主,没有任何改变,根本没有任何用处。
韩国则是任用士人进行变法,最后尽是一些勾心斗角之徒,想要通过不断的计谋获得国家的长治久安,于国家无益。
小结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因为秦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必须要通过变法来改变自己,增强实力。
其次,秦国国君的大力支持才能使得商鞅心无旁骛,完成变法,其他六国显然不具备这等条件。
因为商鞅是先价值观重置再推行政改革,这个思路对人性的推动是有效的,相当于先教再变。思维和行为的改变,先集中在日常行为中的精力分配上,以日常行为的变化带动思维模式变革,最后才集中在管理行政的修订。
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大一统的行政管理基础。行政,是推行、运行管理理念。单有其表,失于繁琐――口号说再多落不到实处等于没改,再多的文件表格也不如让人自己开动脑子提高效率。在弱秦人民思变的时期,商君以法令的形式强推新的生活取舍模式,纠正混乱无序的生活模式,等于校准了正常的思维,“抟民力”是在集中国力。虽有旧贵不满但受全民欢迎,最后的结果说明大家都是受益者。
这里要纠正一个沿袭的错误观点,商鞅不是因变法又加上秦孝公过世换新君受旧贵族打压五马分尸,是因为德行有亏。商鞅与魏公子有旧,秦攻魏时商鞅诱杀魏公子,致新君疑虑商鞅的人品所以遭祸,这事在《吕氏春秋》里有记载。咱们新时代的人,说话讲究个理、据,要纠正前人的胡说八道。
为什么商鞅变法在秦地可行,因为秦孝公求变啊!君臣如果不相得,凭商鞅有再大的能力也没用。商鞅不就是从魏国被排挤出来到秦国的么?咱们说“时也命也”,说到底秦国之强是几百年间几代秦王的努力。从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天道酬勤。
后人、六国旧贵能编很多瞎话抹黑从商鞅到始皇帝之间的历史,能在《商君书》里加很多黑料、伪名商君所撰,能瞎扯始皇帝的身世,然而呢?不过是小人心性。
大一统的功绩无法抹黑:“书同文”的教化,“车同轨”推进交流和效率,度量衡作为交易互通和行政统计的基础,这三者的统一奠定了几千年来中华历代决策者谋求统一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思维基础。江山一统,意味着强国强军自立于世界,不意味着个人如何用权力享受好不好?这些写小说野史的人都意淫出病来了。不遭人妒是庸才,小人的抹黑只意味着变法的功绩巨大,大一统永远是人类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笔。
商鞅变法,因秦孝公求变,因孝公有识人之明。决策者心性和理智判断能力决定历史进程,所以就在秦国可行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