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福全与玄烨年龄相差不多,各方面条件也很接近,但最重要的差别是,玄烨已出过痘,身体具有免疫力,这可以保证他今后不会再患有这一可怕的疾病,对大清江山必有好处。福全尚未出痘,这就不能保证他能否患此不治之症。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eh/5f0da4431c4bc4b5.jpg)
汤若望用西方医学知识终于说服了顺治帝,当即同意并决定立玄烨为嗣皇帝。继承人的问题已获解决,皇太后及近臣们都放下心来,顺治帝亦觉安慰。历史证明,选择玄烨——未来的康熙帝,是顺治帝为清朝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汤若望其功尤不可没。
时间已到了半夜,顺治帝病情继续恶化,他感到生命垂危,事不宜迟,该写遗嘱了!他命太监速将王熙与麻勒吉传来养心殿,为他起草遗嘱。
王熙,顺天宛平(北京西郊)人,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累擢至弘文院学士,至顺治十五年(1658 年)再擢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再加尚书衔。
麻勒吉,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顺治九年(1652 年)翻译举人会试第一,殿试一甲第一,授修撰。作为一个满洲人,科举取得优异成绩,脱颖而出。顺治帝非常器重他。次年,以兼通满汉文,“气度老成”,擢弘文院侍讲学士,后又擢学士、教习庶吉士、经筵讲官。他屡次犯错,两度该革职、籍没,都被顺治帝保护而轻处。顺治帝爱惜人才,满洲人才很少,故对他宽大。
十八年命以“原衔入直”。王熙与麻勒吉,分属汉、满,各以才学著称,又很年轻,才思敏捷。顺治帝相信他俩在紧迫的情况下,一定会把他的遗嘱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
王熙与麻勒吉于半夜奉召,料到顺治帝的病已处危险状态,遂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养心殿。顺治帝一见他们,有气无力地说:“已患痘症,势将不起。”吩咐他俩就在御榻前速撰遗诏。
王熙看到顺治帝不久人世,忆起往昔恩遇,不禁悲从中来“伏地欲泣”,手抖动而不能写。顺治帝勉励他抑制“哀痛”一熙遵旨,与麻勒吉边听顺治帝口述,边作记录,边整理,很快写出第一段,让顺治帝过目。这时,顺治帝气喘吁吁,呼吸困难,难以支撑。王熙急忙建议:他们据皇上刚才口述,将其余部分的遗诏内容移到乾清门撰拟,再进呈皇上过目。顺治帝点头,表示同意。
王熙、麻勒吉即退下,赶到乾清门西朝房,迅速草成遗诏全文,交给内廷侍卫贾卜嘉,转呈给顺治帝审阅。由贾卜嘉诵读、顺治帝听后,当即提出修改意见。贾卜嘉将顺治帝审后的遗诏稿,再交给王熙与麻勒吉进行修改,然后,再返给顺治密。如此往返 3 次,共修改三遍,直到顺治帝满意为止,这时,天色已明,初七日,新的一天开始了。顺治帝指示,由麻勒吉保管遗诏,等他“更衣毕”,即与侍卫贾卜嘉“奏知皇太后,宣示诸王贝勒”。
初七日,顺治帝又熬过了一天,已经是气若游丝,连睁眼的力气也没有了。御医们的医术与药方皆已用尽,此时束手无策,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皇上停止呼吸的那一刻! 诸王大臣及宫廷执事们都在静静而不安中等待着。终于等到了半夜,顺治帝在养心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让历史记录下这一时刻: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夜,子刻,享年24岁。
顺治帝一去世,就把他的遗诏“颁示天下”。顺治帝的遗诏与任何一位皇帝的遗诏都不同,可以说,别具一格,他不是列举自己的功劳或成就,恰恰相反,他是自责自怨,自我批判,逐一列成“罪状”, 公之于众。
顺治帝自责,列出 13 项罪过。遗诏的最后部分,公布其第三子玄烨为皇太子,持服 27 天后,释服,即皇帝位;并指定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保翊幼主,佐理政务”。
这篇遗诏自列罪状,学术界有一种意见,认为是母责其子之言。其实不然。顺治帝还是以佛家的心性看待人生,举凡不足,皆称“罪过”。他按佛法时时检讨自己,敢于说出自己的不足,佛教宗旨,是劝人向善,凡于人不善之行为,都被视为罪恶。顺治帝信佛,崇尚佛家清净、无欲、与人为善的信条,这反映在他多次下诏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