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的操作巅峰,是以商於六百里忽悠楚齐断交,等断交之后再把六百里换成六里。这个操作比商鞅会盟使诈还没下线,但张仪竟然摆平了楚怀王和楚国愤怒。之后,张仪只身赴楚见楚王,不仅没被楚王一刀砍死,反而得了楚王赏赐、全身还秦。
如果评选职场成功人物,那张仪必须是古今第一人。几大战国,全被张仪玩弄于鼓掌之中。关键是没有得罪人,在秦国国内,张仪得君王器重;在其他战国,张仪朋友满天下。
那张仪为什么能够如此成功?
两个字卑鄙、三个字不要脸,这就是张仪的人生算法原则。而要做到这些,张仪就不能认真。首先不能太把秦国当回事,这样才能骑着秦国这头大老虎给自己交朋友;其次不能对工作太认真,这样才能不问事业成败而只问利益何在。
张仪最大的敌人不是魏国、不是楚国,更不是其他山东六国,而是与自己同级别纵横名士。于是,他跟惠施斗、跟公孙衍斗、跟陈珍斗。在与人斗这件事上,张仪就必须认真了。而张仪也极尽权谋家之所极,拐着八道弯也要把这些人给坑了。列国竞争激烈,名士竞争更激烈。所以,最后的赢家不仅得智商高,而且还要够卑鄙。
张仪不会在意秦国的体面和长远利益,他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秦国的体面是秦国的长远利益,相当于嬴氏家族公司的市场商誉。但这些跟张仪有关系吗?张仪的生命太短,秦国的生命太长,考虑时间维度,那就肯定没关系。司马错谏伐蜀,伐蜀是秦国的长远利益,既有体面又有实惠。但短期会有成效吗?不会。短期见成效,必须伐韩。伐韩是秦国的短期利益,这才跟张仪有关系。
于是,张仪领导的秦国伐交,特别是对楚国的伐交,堪称毫无底线的不要脸。张仪用无赖手段,彻底颠覆了楚怀王的贵族价值观。而对巴蜀的兼并,张仪也导演了流氓加无赖的操作。司马错伐蜀,张仪随军出征。他见巴国富饶,于是搂草打兔子,顺手竟把巴国也给灭了。
这就是张仪,典型的市侩之徒。但是,高冷打不过低俗,越是张仪这种人就越是风光无极限。
但是,一定会有物极必反的时候。
高冷的确打不过低俗,但低俗到无法分级,就只能曲终收场了。继位的秦武王,虽然是个举鼎猛汉,却讲究体面,认为张仪的各种无耻操作,已经严重败坏了秦国的国际形象。而张仪长期霸着总理的宝座,自然引无数秦国豪杰竞红眼。于是,一个是国君不待见、一个是挡了别人路,张仪在秦国的政治前途就算到头了。
为秦国贡献毕生才华的张仪,能够轻易割舍吗?
在张仪的价值观里,就没有能否割舍的问题。他立即就跑出关中、跑到魏国,再谋高就。而此种“潇洒”,商鞅做不到,白起更做不到。甚至,后来的权谋大师吕不韦,也做不到。
“张仪相魏一岁,卒於魏也”,张仪也就这样风光地得了善终。
战国竞争,竞争土地、竞争人口、竞争军备,但也竞争人才。而名士、名将自然是列国的竞争对象。正是此种情境下,才会出现苏秦、张仪、公孙衍这类纵横家游士。他们相当于现在活跃于各大公司间的职业经理人。有没有本事富国强兵放在一边儿,但有没有本事自抬身价才是关键。张仪属于其中翘楚。而商鞅和白起,显然不是这类人。
所以,历史上看,商鞅和白起的高光,总要胜过张仪一筹;但当时来看,张仪并不磊落的人生,却比商白更有成功学的“典范”。
一种是简历光辉,生前做到了什么位置、拿到了什么好处,这是生前拿来炫耀自己的;一种是悼词辉煌,死后留下了多少美名、感动了多少后生,这是死后要让别人称颂的。至于如何取舍,只能见仁见智。或许,大家都想鱼和熊掌兼得,结果却是简历光辉越来越灿烂,而悼词辉煌越来越暗淡。
一、商鞅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最成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变法完完全全地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面貌,把一个被视为蛮夷的边垂之国通过变法,一跃成为战国中最强大的诸侯国,这是一种奇迹,并且商鞅的变法内容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分裂和动乱,诸子百家的各种思想都涌现出来,无论哪一种学说,哪一种思想,都是为了改变战国的动乱,增强国家的实力,战国以来,各诸侯国不断追求变法图强,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逐渐演变为灭国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