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看身边人都不顺眼?根源竟然还在“我”
顺便报个艺术班,学习短板用兴趣特长来弥补。然而在艺术班里,孩子之间也要互相比较……可见在生活中,人与人间的比较无处不在,慢心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被训练出来的。
孩子们从小被比来比去,要是发现自己没有一点比别人好的地方,慢慢会产生自卑心理,家长们也很焦虑。互相比较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和焦虑,这时候,慢心会伪装成一种保护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
另一方面,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出发的,我们不了解他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更容易拿自己的优点去和别人的缺点比较,来建立自己的形象,这也会使我们生起慢心。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03
如何有效对治慢心
有的人学佛之后,意识到了自己的慢心,便努力调伏慢心。有的人为了不让自己骄傲,就刻意给自己找一大堆缺点,拼命打击自己,以前高高在上,现在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不是对治慢心,而是陷入了另一种慢心,叫做卑慢。还有的人会使劲打击别人,好像是要帮助别人对治慢心,这就更加不对了,那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正确有效地对治慢心呢?
对治慢心的根本在于弱化乃至消除“我”的存在,可是,做到这一点还需要非常漫长的修行,在“我”无法消除的情况下,如何缓解慢心带来的苦恼呢?
那我们不妨智慧地对待我与他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不是比较的关系,而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就像夜幕下的路灯一起照亮了道路,而不是谁比谁更亮。认识并深深地认同这一点之后,我们再付诸行动,则事半功倍。
佛教提倡随喜功德、随喜赞叹,用我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观人之好,发现和认同他人优秀的同时也是在接纳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成就更美好的自己。用我们的眼睛观事物之全貌,做到这点难度不小,那我们不妨常提醒自己,其中尚有自己没看到、没想到的一面,不可轻易下结论。
当我们能够像认同自己那样赞美他人,用一样的心态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不足,不把自己和他人放在对立和比较的层面,也就是在朝着“无我”的方向修行和前进了。
文章来源:上海玉佛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