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为氏的黄姓,曾以弱抗强名留青史,忠孝传家,名人辈出
“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碏陵。”(《左传·庄公十九年》)
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并不甘示弱,而是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位于今河南光山)灭掉,弦国国君逃到了黄国。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带兵灭国了。
“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 夏,楚灭黄。”(《左传·僖公十二年》)
4/以国为氏

黄国属当时有一定势力的诸侯国,其辖区东至今固始,南到光山,北临淮河,西部延伸到罗山、信阳一带。
自黄国诞生那天起,便诞生的黄姓姓族,却不管历史如何变迁,而始终发展向前。东汉蔡邕的《汉交址都尉胡夫人黄氏神诰》中说:“江陵黄氏之季女字曰列嬴,其先出自伯翳,别封于黄,以国为氏。”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中说:“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载:“黄氏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黄国古城尽管历经漫长岁月风雨无情地剥蚀,巨变沧桑,但当你置身于2000多年前的古都里,面对着俯首可拾的古陶片、古瓦当,不由地为其丰厚的古文化氛围所动情,能深切地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慨叹黄国先祖开创古代文明的艰辛与辉煌。
5/青铜文化

在黄国故城遗址里,有考古发现的三处冶炼作坊遗址。黄姓先民们,就是在这文化摇篮里,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青铜器,留下了灿烂的黄国青铜文化。
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原黄国境内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黄国青铜器、玉器,件件美奂绝伦,无不闪烁着黄氏先祖的智慧之光。青铜器上纹饰古朴、生动、多彩,有云纹、涡纹、波纹、蝉纹、虎纹、 虺纹、三角纹,属典型的时代图案。其造型轻巧精致,实用大方,是春秋早期青铜器中难得的瑰宝。

古黄国境内出土的这批黄国稀世珍宝,分别为国家、省、地区、县博物馆所珍藏,仅青铜器就达74件之多。其中,黄太子伯克盘、黄父盘、黄君簋、叔单鼎4件珍藏在国家级历史博物馆,郭沫若先生所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亦收录且撰有考证文字。
在已发现的黄国青铜器中,有铭文的器皿达38件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