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为氏的黄姓,曾以弱抗强名留青史,忠孝传家,名人辈出
黄孙须子白亚臣”、“黄君孟自作行器”、“黄季作季嬴宝鼎”、“黄孙子奚君叔单”、“惟黄朱柢用吉金作鬲”等等。这些极具考证价值的铭文清晰镌刻下的“黄君”,“黄公”、“黄伯”、“黄父”、“黄太子”、“黄孙”。这些上古铭文,非常有力地解答了一个问题——黄姓祖根所在。


6/迁徙与崛起

黄国的建立植下了黄姓的根。楚灭黄的“野火”烧不倒深深植根的黄氏参天大树。公元前648年实际上成为黄姓历史上一个特别的里程碑。“以国为氏”的黄国遗民发生了第一次大分流,他们虽奔走地方各异,但寻求新的开拓、发展,创造着黄氏族人共有的精神基石。
迁居河南中部的,发展为后来的著名淮阳黄氏;南徙湖北地区的,后因黄氏族人的繁荣、鼎盛而得名,就有了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石、黄梅,成为后来名冠天下的江夏黄氏;为楚“浮诸江南,以实海滨”的黄国遗民,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为南疆少数民族中的黄氏望族。尤其是苦恋故土守候家园的黄国故国遗民,更是饮恨图存,几经裂变。

经300多年的痛苦沉寂后,终于迎来了家族中兴的一天——这便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的崛起。
史称,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黄歇委身仕楚为相25年,位极显赫,带来了黄氏家族的中兴。
黄歇是位有建树的政治家,许衡在评介战国四公子时说:“战国之四君,其可称者,唯一春申耳。至如孟尝、平原、信陵三子,乃尸位素餐者也。”

上海之所以称为“申城”,就是源自于春申君黄歇受封江东时的惠政。黄歇未封吴地之时,黄浦江也不叫黄浦江,而且这条河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一到汛期常常洪水泛滥,老百姓苦不堪言。黄歇到后,就对这条河进行治理,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不再泛滥,造福了当地的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或黄浦江,简称申江。后来, “申”字就成了上海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