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4朝,活了85岁,功盖天下而主不疑,郭子仪是如何做到的?

汾阳王宅在亲仁里,大启其第,任人出入不问。麾下将吏出镇来辞,王夫人及爱女方临妆,令持巾兑汲水,役之不异仆隶。他日子弟列谏,不听,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隆赫,而不自崇重,贵贱皆游卧内,某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公笑谓曰:“尔曹固非所料。且吾马食官粟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向使崇垣扃户,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之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欲兴,无所加也!”诸子拜服。(冯梦龙《智囊》)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驾崩,德宗继位。郭子仪被德宗调回朝廷,进位太尉,仍兼中书令,充任皇陵使,赐号“尚父”,并加食邑至两千户。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夏,郭子仪病重。唐德宗命舒王李谊前往探病,郭子仪不能行叩拜礼,只能作揖礼。六月十四日,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德宗废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又亲临安福门送葬,并专门超越礼制,下诏将他的坟墓增高一丈。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郭子仪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这样的评价是相当中肯的。
9/结语

正是因为郭子仪如此智慧,才能在皇权、奸宦与战乱中久立不倒。他的同事李光弼,却没有他这样的心胸与格局,虽然,李光弼的功劳并不亚于郭子仪,甚至还有过之,但是,他却没能享受到郭子仪一样的“善始善终”的礼遇。
李光弼年少郭子仪11岁,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契丹族。其父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周时自契丹来降,累官朔方节度副使,封蓟郡公。李光弼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被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叛军。他在常山、嘉山大破叛军,又成功守卫太原,遏止其攻势。

乾元元年(758年),奉命与八节度合兵讨伐安庆绪,初战获捷,次年兵败安阳,全军而归。同年接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指挥河阳之战,挫败史思明南下的企图。上元二年(761年),再攻洛阳无功,改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宝应元年(762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
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但是,同郭子仪一样,他因功名太高,受到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与郭子仪不同的是,他没有忍气吞声,而是拥兵不朝,结果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享年57岁。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