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线粒体的起源,科学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假说——内共生起源和非共生起源。顾名思义,内共生是真核细胞的祖先和它吞噬掉的原始细菌一起共生演化。相较于非共生起源,佐证内共生起源的结果更多一些。但是,在内共生起源本身也存在争议。真核细胞的祖先要吞噬细菌需要大量的能量,而此时产生能量的线粒体还没有演化出来。这就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究竟是吞噬在先,还是先有线粒体?
撰文 | 南枝
我们在中学时代的生物课程里便会了解到线粒体(mitochondrion),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细胞器(也有很少几种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如贾第虫属、毛滴虫属等寄生虫)。因为它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中的能量制造工厂,所以我们也把它叫作细胞的“动力工厂”。
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从何而来,关系着真核生物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有关线粒体的起源,如今有两种假说,一种是内共生起源(endosymbiont hypothesis),另一种是非共生起源。这两种假说,分别能解释一些线粒体的情况,因此一直以来各有支持者。
>>>
线粒体的发现
1850年,瑞士-德国生物学家、解剖学家寇里克(Rudolph Kolliker)在实验中观察到了线粒体,并对线粒体进行了分离研究,描述了线粒体的形状和大小,但他当时并不清楚它的功能和内部结构,因此也未对它进行命名。
到19世纪80年代,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显微镜放大倍数大幅度提高,德国病理学家及组织学家理查德·阿尔特曼(Richard Altmann)在使用高倍显微镜研究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时,在需能细胞(例如肌肉细胞)里发现了大量颗粒。他在1886年发明了鉴别这些颗粒的染色方法,并在显微镜下清楚看到了它们在细胞中的分布,他猜测这些颗粒不是细胞自身组成部分,而是与细胞共生的细菌,因此将这些颗粒命名为“原生粒”(Bioblast)。
1897年,德国生物学家卡尔·本达(Carle Benda)发现原生粒数量众多,且形状有时为线性有时为颗粒,于是将原生粒命名为线粒体(Mitochondrion)。之后,科学界就一直使用线粒体作为这种颗粒的正式名称。
后来对线粒体功能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线粒体是细胞中发生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的场所,从而确定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进行能量转换的部位。
>>>
线粒体从何而来?
内共生起源假说
理查德·阿尔特曼在观察到线粒体时,就提出细胞中的这种结构和细菌类似,是共生于细胞中,能够独立自主生活的有机体,但当时并没有实质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20世纪2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伊万·沃林(Ivan E. Wallin)提出线粒体起源于内共生的假说,即线粒体是由被细胞吞入的细菌演化而来,但当时科学界并不认可他的这一假说。
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琳恩·玛格丽丝(Lynn Margulis)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内共生学说——原始真核生物在某些情况下吞入革兰氏阴性好氧细菌,这些好氧细菌在与原始真核生物共存的情况下逐步演化,互相适应,达成互利共生的关系,逐渐形成了线粒体。这个共生体系中,寄主(好氧细菌)从宿主(原始真核细胞)处获得营养,而宿主则可利用寄主产生的能量,这样增加了这个共生体的竞争力。这一假说,获得了科学界的大力支持,并在之后有很多证据来证明该假说的科学性。
第一,线粒体具有独立的遗传物质——线粒体DNA和RNA,该遗传物质和真核生物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存在差异,而与细菌的更加相似。
第二,细胞在进行自身繁殖时,线粒体也同时进行增殖、分配,具有独立性和连续性,它的分裂增殖是通过缢裂完成,和细菌类似。
第三,线粒体本身具有独立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且这个合成系统的多数特征都与细菌蛋白质合成系统相似,和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具有差异。
第四,线粒体具有内膜、外膜;内膜与细菌质膜相似,外膜则与真核细胞内膜相似。生物学家猜测,在共生体系形成过程中,宿主吞噬寄生的好氧细菌时,宿主的内膜包裹了寄主而形成了线粒体的外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