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项目间逻辑关系的“不符”,检验结果前后变化与临床情况的“不符”,往往会给临床的诊疗决策带来很大的困惑。这些“不符”可能来源于检测误差,也可能源自疾病进程或治疗干预产生的特殊病理变化。作为一名合格的检验人员,需要结合检测原理与患者临床情况,抽丝剥茧,寻找其背后真正的原因。

图1 检验报告审核界面
上述报告来自一名常规体检的老年女性(图1),其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亚型(CK-MB)升高,且CK-MB高于CK,导致计算所得的肌酸激酶MM亚型(CK-MM)呈现负值。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出乎意料的检测结果?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CK及其同工酶的相关知识。
生理意义
CK有4种同工酶形式:存在于线粒体内的线粒体同工酶CK-Mt及存在于细胞质内的3种同工酶,后者由脑型(B)和肌型(M)两种亚单位组成二聚体,分别是CK-MM、CK-MB和CK-BB。
CK-MB和CK-MM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组织中,骨骼肌中98%~99%是CK-MM,1%~2%是CK-MB;心肌中CK含量仅次于骨骼肌和脑,其中约80%是CK-MM,10%~20%是CK-MB[1]。CK-BB主要存在于人的脑组织中。
血清CK活性存在一部分生理学变异,受到性别、年龄、种族、肌肉质量和体育锻炼等影响。男性水平高于女性,黑种人水平高于其他人种。生理性CK活性水平轻度升高主要见于体育锻炼,一般不超过4倍参考区间上限,在少部分人群中CK活性可在运动后增至1000 U/L[2]。
临床意义
CK:几乎所有心肌坏死、肌肉损伤、炎症等均伴有CK活性升高,常见疾病包括:
1、急性心肌梗死(AMI):上世纪60年代,CK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共同用于AMI的辅助诊断,如今已被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的心肌肌钙蛋白所取代。有研究证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CK的峰值是一年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与其他临床和血管造影测量无关,CK峰值水平越高,患者的1年生存率越低[3]。
2、挤压伤、极端温度、药物(如他汀类药物)、毒物、过度运动等原因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3、自身免疫性肌病: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
4、所有类型的肌营养不良症:CK升高可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
CK-MB:上世纪70年代,CK-MB曾经被誉为诊断AMI的“金标准”,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于CK、AST及LDH[4]。CK-MB在AMI发病4~6小时内时即可出现增高,于24小时内达到峰值,48~72小时后下降至正常水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