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均夫得知后找到他说:“你堂哥去了美国麻省理工留学,你想要在清华教学也挺好,但是想要报效国家最好还是多学些先进的知识,你要不要再考虑考虑。”

钱学森大钱学榘3岁,1年前从上海交大毕业后便作为公费留学生来到了美国,就读于麻省理工航空系。
钱学榘便决定跟随堂哥的脚步,也考入了麻省理工的航空系,一门兄弟就读于美国名校的同一个专业,在当时也成为一桩美谈。
到这时可以发现,两个人的人生经历十分的相似,但后来两人的选择就大不相同了,他们的人生也有了不同的走向。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钱学森曾经劝说钱学榘一起回国,为国效力,但却遭到了拒绝。
因为钱学榘早在1939年时收到国民党邀请,满怀热血回到了国内,希望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国家效力,赶跑日本侵略者。

回国后,钱学榘获得了国民党授予的上校军衔,并来到贵州造飞机。他信心满满,怀揣着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的梦想,投入到工作当中,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出社会的钱学榘还是太天真。
国民党内部腐朽不堪,尤其是那些军官们,都只顾着将钱往自己口袋里捞,于是经过他们的层层贪污,国民政府拨下来的项目经费到钱学榘手里越来越少,而这些项目又十分烧钱,没有经费该怎么研究呢?
钱学榘多次向国民党政府反映,却从未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总是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搪塞他。
心灰意冷之下,钱学榘在1944年举家回到美国,从此以后再也没提过回国效力的话。
后来钱学森选择回国,钱学榘则选择了留在美国,兄弟二人从此相隔万里,也很少再有交流了。
钱学森在美国的威

逼利诱下始终坚持回国,为我国国防事业鞠躬尽瘁,直接将实力提升了一个大台阶,获得了“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两弹元勋”等等称号。
而钱学榘虽然不像钱学森一样名留青史,但在美国也成为了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拥有不少的航空专利。
钱学榘一共有三个孩子,大儿子钱永佑出生在他回国工作那一时期,后来成为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生理系主任,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二儿子钱永乐1950年出生在纽约,后来获得了计算机界著名的“图灵奖”。
幼子钱永健1952年出生在纽约,后来在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专心潜修学术,忠于科学研究
钱永健小时候身体很差,患有哮喘,当家里两个哥哥在外面与小伙伴一起奔跑打闹时,钱永健只能安静地待在室内。
为了打发时间,他开始接触到化学,总是在地下室摆弄一些瓶瓶罐罐,以此来打发时间。
钱永健曾说:“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也喜欢美丽的颜色。8岁那年,爸妈送给我一盒化学工具箱,我把不同的化学物质混合成漂亮的紫色,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实验。
但后来他开始觉得这些试验实在是太小儿科了,十分乏味,对于做实验也兴致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