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他偶然间在一本书中见到了许多更加“有意思”的试验,立刻来了兴致,并且逐渐沉迷其中。

钱学榘夫妇见儿子兴致勃勃,也十分支持他,对于儿子想要的化学仪器以及各种用品,总是尽可能地满足。
有一次他与哥哥们一起用火药制造出一个手榴弹,但是在试爆时出了点意外,把桌子炸了个大洞,弄得满屋子都是烟,但好在人都没有受伤。
钱学榘夫妇严厉地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安全教育,但却并没有因此就剥夺他做实验的乐趣。
就这样,钱永健在家里小小的实验室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通过亲自动手满足自己的好奇。
1967年,钱永健参加了俄亥俄大学举办的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夏季研究计划”,第一次真正的在正规实验室里做研究。
这年冬天,钱永健开始着手准备参加明年的习武科学天才奖竞赛。

这个奖项在美国十分出名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参赛的选手大都是高中生,,促进对这些天才青年的培养与教育,并激发美国青年对科学研究技能与知识的兴趣。
在以往的冠军得主中,共有6位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因此也还有着“少年诺贝尔奖”之称。
钱永健当时没能找到更加合适的课题,便将1967年暑假时做的研究,整理成报告交了上去,凭借“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的项目获得“西屋科学天才奖”第一名。
总之,钱永健的天赋早已显露无疑,而最初都只源于他对色彩的着迷。
同年,钱永健又获得了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并进入哈佛就读,此时的他只有16岁。
进入大学后,钱永健发现化学系与自己想象中完全不一样,于是他决定不学化学了,开始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所学课程,最终选择了神经生物学领域,此后的40年内,他一直在此领域内辛勤耕耘。

1972年,钱永健从哈佛大学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马歇尔奖学金,他决定用这笔钱去剑桥大学读研。
进入剑桥后,钱永健师从理查德·阿德里安,开始研究起人类最复杂的器官——大脑。
1980年,钱永健发明出了一种染料分子,可以检测钙离子的浓度,也可以追踪人体中的钙离子,这种应用在当时十分受欢迎,而钱永健也凭借这一发明在世界上崭露头角。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钱永健继续进行着研究,1994年,钱永健从荧光水母中获得了一定的灵感,又结合前辈村修与沙尔菲的研究,改变了荧光蛋白的氨基酸排序,让荧光蛋白能够发出不同的颜色,并且让发光的时间更长、也让亮度更亮。
这样一来,研究人员就能详细地观察一些细菌或者其他细胞的遗传信息,甚至还能通过这个方法观察到有害细菌、癌细胞等的生长状况。
所以钱永健总是强调自己并非荧光蛋白的发明者,他只是完成了整个研究的“最后一步”罢了。

在2008年,钱永健与村修和沙尔菲三人因为这个项目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因为他钱学森侄子的身份,不少人拿他们两个人作比较,当听到钱永健说自己是美国的科学家后,不少人便开始对他进行批判与抗议。
有人认为,钱永健明明血液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他的祖宗是中国人,他凭什么要否认自己中国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