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报告,第一次从神经机制上证明人的大脑有β、δ两种不同的评估机制。
β机制集中于早期进化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主要负责加工当前选项,也就是当前马上要做出的决策、当前的诱惑、当前的利益等;δ系统是相对较晚进化成的额-顶系统,主要负责加工延迟选项,也就是延迟满足的决策。
前者是生存的本能,后者是进化的需要。
两个系统的相对激活水平,决定了被试者的选择。选择过程中,如果我们的β系统被激活,我们就会选择当前的收益;如果δ系统被激活,选择的就是延迟满足。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理论,即热/冷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脑认知机制中存在热、冷两个系统。热系统与个体的冲动行为有关,它是情绪驱动的,表现为简单的条件反射,因而反应速度较快,是较早成熟的一套系统;
冷系统则与个体的自我控制有关,它是认知驱动的,比较审慎,因此也比较慢,是较晚成熟的一套系统。
热/冷系统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个体在延迟满足中的表现。热系统起主导作用时,个体倾向于选择小而早的收益;冷系统起主导作用时,个体倾向于选择大而迟的收益。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还提出了人类跨期选择的多重自我理论(Multiple-Selves Theory):“目光短浅(myopic)的自我”与“目光长远(farsighted)的自我”,“计划者(planner)”和“实施者(doer)”,“老练(sophisticated)的自我”与“幼稚(naïve)的自我”,等等。
理论是枯燥的,我在这里不想过多介绍理论本身。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研究结果告诉管理者什么道理?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体两面的,我们身上都有短期主义的影子。更看重眼前的收益,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况且未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普通人来说,面临的当前压力或眼前诱惑越大,人的短视的一面就相对越容易被激活,人就越容易表现出短期主义的倾向。
即使是长期主义者也会有短期行为的冲动,也会中途动摇,每个人都会有内心深处的天人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