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彷徨,中途反悔甚至放弃。这就是长期主义者常常必须面对的现实。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个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选了十几名幼儿园的孩子,让他们坐在房间里的椅子上,要求坐满15分钟。面前的桌子上,放的是孩子们最爱吃的棉花糖。
实验的规则是,如果你马上吃掉糖,就不能获得奖励;如果你能等15分钟以后再吃,就会额外得到一块糖作为奖励;不愿意等的孩子可以按桌子上的铃。
实验开始以后,研究人员发现一少部分孩子不假思索立即抓起眼前的糖吃掉了;有些孩子30秒以后陆续开始按铃;最后,只有30%左右的孩子等到15分钟期满才吃糖。
研究人员对参加实验的孩子进行跟踪,发现那些愿意等待的孩子在后来的人生中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包括职业的成功;那些不擅长等待的孩子,成年以后体重更容易超标,成就相对较低,而且不少人染上了毒品。
这个实验提出了“延迟满足”的概念。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人总是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最喜欢讲的一个词就是“延迟满足”。张一鸣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延迟满足确实很重要。
问题是,道理我们都懂,但是为什么能够真正做到“长远思考”“延迟满足”的企业和个人少之又少?为什么长期主义特别难?
这是今天神经科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学科都在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话题:“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理论”。也就是在大而迟(Larger - Later,LL)的收益与小而早(Smaller - Sooner,SS)的收益之间,人们的选择倾向。
所有这方面的研究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相对于未来的收益,人们通常会对当下可以获得的收益赋予更大的权重。直白地说,就是人们更看重眼前马上能够得到的收益。
原因很简单,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虽然发展出了对未来进行计划和规划的能力,但是在跨期选择时,我们同其它动物一样,依然偏好于即刻的奖赏。
一些研究者还探讨了跨期选择的神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