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华为发展30年的驱动模型,对企业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它实际上就是“用美国的砖,修华为的万里长城”(任正非语)。要修好“长城”,其中的要义在于开放、自我批判和标杆管理,这三点都是它的“碳元素”。碳元素本身非常软弱,但呈三角排列以后,就构成了金刚石般的“砖”,具有了强大的力量,构成了华为修筑“长城”的基石,驱动华为不断进步和成长。这与我们大师塾的学习目的,与围绕“对标管理”相互碰撞的目的是一样的。
七、学不学华为,其根本在于价值观
中国企业学习华为,当然存在一些理念性的东西,但是我觉得,首先要解决驱动力的问题,解决我们的理念问题。有了这个共识的基础,后面的学习过程则更顺畅,效果也会更好。
1.学不会华为的10个原因
为何我总说,华为学不会?其实是基于如下十点:
首先,学习的前提是痛苦的自我批判。就是因为自我批判得不够,才学不会,这是一个前提。要发现自己哪里不行,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他人。如果企业都觉得自己很优秀,当然也是没有必要学习的。
第二,学习是建立在理性的智慧思考基础上的。它是一种理性的、智慧的思考,不是简单地抄袭,还要把“抄”来的东西加入自己的思想,要有发酵和融合的过程。
第三,学习不是模仿,更不是简单地拿来。
第四,学习是成长的机会,但不是机会主义。这一点尤其重要。学习没有捷径,所以日本的“学习”是汉字的“勉强”,学习不快乐,甚至很痛苦,要求人与自己的懒惰做斗争,因此是“勉强”的。在汉语语境中,学习不如打游戏、看视频一般使人快乐,所以要下功夫,不能浅尝辄止,不能急用先学,不能邯郸学步,不能浮光掠影,不能走马观花。
第五,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今,我们都在强调长期主义,学习也是一种长期主义,并且要坚持这个过程。
第六,学习是为了付诸实践,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到企业的“自留地”上来,种好我们自己的“庄稼”。
第七,还要学习谦卑地降下身段,要有一种态度。
第八,学习的大敌是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强调“我们和华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