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三点是基于华为坚守的开放、自我批判和标杆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前者与后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坚守的开放、自我批判和标杆学习可能是华为发展的唯一驱动力,它是华为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基于此,我总结提出了华为的三元驱动力模型:
保持开放、自我批判和持续对标学习,是华为由小到大,以致超越对手的成为行业领袖的内在驱动力,这也是探求华为的内在成长逻辑的三个关键出发点,可以称之为华为成长的“三元内在驱动力模型”。
开放是前提,自我批判与持续对标学习是两翼。这或许可称为华为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只有具备了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组织形态,才能够全方位地吸纳外部的能量,进而对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地自我批判,并在此基础之上,持续地向其他优秀的组织学习,从而为组织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三元内在驱动力模型”寻求华为的内在驱动力,或许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是一种新的视角。
回顾30余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开放与改革是主旋律,而改革自身也包括了自我批判和持续对标两个核心内容。
开放就是学习,学习是开放的结果之一。连同自我批判和持续对标学习或者标杆管理,这三点是华为的内在驱动力模型。当然还有一个驱动力,就是任正非本人。任正非一直在致力于把自身的驱动力转化为组织的驱动力,这个过程就是把任正非的华为,转变为华为的任正非,让制度与规则守望华为,以内部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以现在的确定性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过程的确定性应对结果的不确定性,用干部队伍激活的确定性应对环境与商业变化的不确定性,以组织内部充满活力应对困难、风险和外部的打压。
如何认识开放问题?只有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组织形态,才能够全方位地吸纳外部能量,进而对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地自我批判,并在此基础之上,持续地向其他优秀的组织学习,从而为组织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人或组织如果封闭起来,未免夜郎自大,不但不可能进步,还会狂妄自大,不思进取。
而如果从中国经济发展40年的历史角度去看,也印证了“开放”二字的重要性。既往,中国是一个封闭的“熵增”系统,借“开放”这一杠杆,在彻底向“熵减”的方向扭转。开放是改革的必要前提,而改革就包含了自我批判和持续对标两个核心内容。所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不仅是开放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批判和持续对标的过程。这说明,学不学华为并不重要,对组织的优化,对系统能力的提升才是一个组织最为重要的目标。
长期保持公司的开放性,是华为不断进步的前提条件;长期保持对公司的自我批判是华为不断进步的内驱力;长期保持对标学习是华为不断进步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