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桩都要抢公共桩生意了,前期的投入不久打水漂了吗?”
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特来电一共只运营了1316台私人桩。
今年3月,住建部对《住宅项目规范》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专门提出住宅项目应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
也就是说,未来新能源汽车补能,很可能将以家庭私人桩为主,公共桩为辅。
2. 遭遇劲敌:换电模式将分走大客户
补能是新能源汽车的刚需,但公共桩不是。要是换电模式发展起来了,第三方运营商的B、C端用户都可能留不住。
先来算这样一笔账:
充电补能,快则15-30分钟,慢要6-8个小时。当有一种2分钟之内就能让电池满格的方案摆在面前,你会选择哪种?
如果做出选择的是信奉“时间就是金钱”的出租车司机,他们很难抗拒更快的补能方式“换电”——省下的十多分钟都可以接一笔短途订单了。
对第三方运营商来说,这不是一个好消息。中国公共桩80%的充电车辆来自出租车、网约车。当B端大客户变心之后,公共桩只能在寒风中凌乱。
更让“星星充电”们心碎的,是C端用户。

图源:特来电官网
一个明显的政策信号在2020年4月释放——3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乘用车将不再获得补贴。但采用“换电”模式的新能源汽车不受此规定。
国家以补贴政策,引导消费端,刺激新能源车企往换电模式转舵。
30万元以上是高端车型,对应追求更高科技感的高净值用户。这部分用户愿意为辅助驾驶黑科技买单,也可能更愿意体验换电模式的快感。
2022年是新能源汽车“换电元年”,锂电池一哥宁德时代也在一月份宣布加入换电战场。(换电模式分析,详见《宁王渡劫:躲不掉的换电,难做出的生态》)
这样一来,公共桩市场占比20%的C端用户可能不仅会被私人桩分流,也将被换电模式勾走了魂。
3. 撕开最后的体面
一位网约车司机的抱怨,反映出不愿用桩的某种现实:
“上海的公共充电桩大多建在商场地下室和小区中,充电费用不算贵,但要充个1个小时,需要额外支出停车费用。
国家队建桩以民生为主导,政府愿意大力投入。国家电网选择建桩成本13万元左右的快充桩,覆盖公路、高速侧。
车企队建桩则更注重用户体验。毕竟桩用好了,车就卖得出去了。造车新势力们抱上国家队大腿,在加油站里建起了桩。

图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