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光锥智能 卢滢西
2010年,在小米公司紧锣密鼓的筹备前期,雷军做了一件重要的事,亲自去跟供应链厂商谈合作。
彼时的雷军已经是国内知名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但那个时候的小米,甚至找不到一家愿意为其提供螺丝钉的供应商。
为什么会这样?
当时,国产手机厂商从芯片、屏幕到摄像头、面板几乎都要受制于供应链厂商,供应链有什么,厂商才能做什么,如果没有供应链,小米就做不成手机。
但当时的供应链厂商饱受“山寨机”库存积压之苦,如果打造新的产线就需要重新考量成本,面对小米这个从未听说过的品牌,他们不敢赌。
同年,苹果的里程碑产品iPhone4正式对外发售,据外媒报道,苹果每个月的产能能够达到300万部。因此,相较于小米在当时产能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厂商更希望能够得到苹果的青睐。
当第一代iPhone设计出来以后,苹果首先找到了中国台湾企业富士康,将不同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和材料运往富士康进行组装,并将此后每一代iPhone的生产订单都交给了富士康。
但富士康一家独大的情况多少让苹果心生忌惮,为了制衡富士康,苹果又先后扶持了纬创、和硕,此后供应链还逐步往中国大陆转移,培养了立讯精密、蓝思科技和歌尔股份等大陆供应链厂商。
这对当时国内的供应链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苹果单价高、订单量大而且合作稳定,试问哪个电子厂不希望能接到这样大客户的订单?
由此,苹果庞大的配件需求和代工需求顺势带动了国内消费电子供应链的发展,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了全球一流的消费电子零部件供应链和组装代工厂。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多年背靠大树,苹果供应链厂商们也逐渐患上了“苹果依赖症”。
就拿前几日歌尔股份爆雷的事情来看,遭苹果“砍单”的消息发出后,歌尔股份单日市值蒸发近80亿元,累计蒸发市值已逾1100亿元。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曾经被踢出“果链”的欧菲光。曾经的欧菲光是供应链上摄像头模组的“龙头”厂商,数据显示,仅是2020年,苹果就为欧菲光贡献了145.12亿元的营收,占到总营收的30%。而从去年3月被踢出“果链”开始,欧菲光的股价就一直“跌跌不休”,截至11月11日,距离最高点时的849亿,欧菲光市值缩水了将近677亿元。
11月11日,外媒又报道称,富士康计划对印度工厂的生产业务进行调整,在未来两年内将该厂员工人数增加3倍。目前,富士康、立讯精密、纬创以及和硕等中国苹果供应链厂商在东南亚建厂。
“果链们”的生死完全掌握在苹果手里,而近些年苹果供应链又大有往东南亚迁移之势,这不禁让人发问:如果失去了苹果的订单,该怎么办?
01 国产供应链搭上快车
提起苹果的代工厂,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到富士康,从第一代iPhone开始,富士康就一直是苹果最大的“御用”代工厂。十年前,富士康打出“包吃包住还包洗衣服”的招聘广告,吸引着无数南下到广东打工的“深漂”们,在深圳龙华富士康的门口,每天都有近万余人在排队等待求职。
但如果提到立讯精密,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名字有点陌生。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