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大腿的代价,就是慢慢被苹果所控制。
据悉,苹果在供应链上会与部分厂商签订排他性的技术和产品协议。也就是说,如果这家供应链企业选择了进入“果链”,那么就要以苹果的生产需求为第一优先级。同时,为了达到苹果的标准,“果链们”的控制软件、系统以及产线等都是苹果定制的,由此一步步变成苹果的“傀儡”。
财报数据显示,歌尔股份2021年的营收中,苹果作为客户一的营收占比高达42.49%。自从成为苹果AirPods的第二大代工厂商以后,歌尔股份的股价累计涨幅超过450%。
但这次歌尔股份被曝遭苹果“砍单”以后,11月9日开盘直接迎来“一字板”跌停,单日市值蒸发近80亿元。
如果熟悉消费电子行业的人,可能会马上想到此前被踢出“果链”的欧菲光。去年3月,专门为苹果提供镜头的欧菲光突然被踢出“果链”,其经营情况急转直下,近两年也持续处于亏损的状态。
成败皆由苹果,已经成为了“果链们”的症状之一。而且,围城里的日子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过。
很多人只看到“苹果吃肉,供应商喝汤”,但苹果的套路在于,在合作之前先拿出一张“合作长期稳定、订单量大”的饼,让供应商先尝到甜头,但之后每次能吃到嘴里的饼会越来也少。
以立讯精密为例,2017年拿到AirPods的订单后,其营收规模迅速增长,2021年还实现了上千亿营收。但毛利率却在逐年下降,数据显示,从2017年-2021年,立讯精密的毛利率分别为20%、21.05%、19.91%、18.09%、12.28%。
据媒体报道,因为无法忍受低毛利,此前已经有广达和仁宝等几家供应链企业先后退出了苹果供应链。
总结下来,给苹果打工就是“钱少事多”。
为什么给苹果打工还不挣钱?理由很简单,库克这位出了名的供应链管理大师,不直接压低利润,而是通过制衡之道让供应商们自己将利润降低。
为了不养虎为患,苹果每年都会调整供应链厂商的名单,扶持新的供应商来制衡老的供应商。比如2021年扶持立讯精密来打压富士康、2020年将欧菲光踢出果链。
来到今年,苹果更是将iPhone14的整机代工订单打散,让不同的代工厂竞价,谁的成本价格更低谁就能获得订单。
恶性的价格战背后,也就导致了供应商的毛利率越卷越低。根据此前的报道,2021年在30家国内“果链”上市公司中,只有10家公司的净利润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得润电子、新纶新材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分别在4.8亿-6.8亿元、9亿-11亿元之间。
供应商们打起来,苹果只需坐收渔翁之利即可。苹果2022年第四财季报告显示,其毛利率达到了42.3%,其中,产品毛利率为34.6%,环比上升10%。
但即使如此艰难,像仁宝这样主动撤出的还是少数。围城里的厂商忙着内卷,而围城外也有不少供应链企业虎视眈眈。当初,立讯精密就是因为台湾英业达生产的AirPods良品率不高,所以才趁机而入,拿下了AirPods第一大代工厂商的位置。
在苹果残酷的“游戏规则”下,谁会成为下一个“立讯精密”还不得而知,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内卷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