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内卷的宿命:从崛起到被抛弃
一边是国内“果链”疯狂内卷,另一边苹果也没闲着,近几年正逐渐将供应链往东南亚转移。从2020年开始,苹果就在越南组建了Airpods和MacBook的生产线,据悉,苹果已经在越南有了31家合作工厂。
难道国内“果链”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吗?
其实也不必过分焦虑,虽然在苹果与“果链”的这场博弈中,前者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但想要在短时间内就彻底给供应链换一次血,对于苹果而言没有那么简单。根据苹果最新公布的2021财年供应商名单,在苹果前200大供应商中,一共有91家中国企业,其中,大陆(包含香港、澳门)有46家占比24%,台湾45家。
与此同时,根据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所总结的雁阵模型,亚洲各国通过产业转移,形成了有梯度的产业分级,各自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显而易见,此次低端制造往东南亚转移的大势背后,更多是国内供应链升级的表现。
不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论是此前的欧菲光被踢出“果链”,还是这次歌尔股份爆雷后市值暴跌,种种迹象都表明了:只依靠于苹果已经不是供应链厂商们最好的出路。现在国内“果链”或许更应该担心的是,如果离开了苹果该怎么办?毕竟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欧菲光”。
当年辉煌再难复制,摆在供应商面前的其实无非两条路:一是持续深耕苹果的供应链,打入核心业务圈层;二是在新业务上另谋生路。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消费电子制造业的升级,诸如长江存储和兆易创新的大陆存储厂商开始为苹果提供核心的芯片,而京东方也开始杀进苹果供应链的“高端局”,为其提供高端的OLED显示屏。
国内“果链”的机会越来越多,但被排斥在核心业务之外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在所有的国内供应链厂商中,大多数是负责组装和生产非核心零部件,鲜少有真正能够进入苹果核心业务的企业,核心业务模块还是高通等外国厂商的天下。
值得肯定的是,经过苹果这十多年来的“折磨”,国内的苹果供应链厂商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众所周知,苹果在挑选供应链厂商时的要求是行业前五,而且在合作之后对于厂商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曾表示,在瑞声科技的苹果产线上,所有的控制软件、电脑以及ERP系统全都来自于苹果,如果产线出现问题,相关产线的负责人会收到来自苹果的远程邮件。
与此同时,虽然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但苹果的研发投入占比一直不高,2021财年,苹果的研发投入为219.14亿美元,仅占营收的6%。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研发成本向供应商转移。
苹果只需要提出要求,但技术实现就需要供应商自己靠砸钱来完成。这也就意味着,供应商们需要不断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一定程度上让研发能力得到了锻炼。
这些基础的能力虽然不足以让“果链们”轻松摆脱苹果的控制,但却能够为他们的新业务铺路。
事实上,不少苹果供应链厂商都已经踏上了第二曲线的探索之路,其中又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穿戴设备为主流。
以歌尔股份为例,目前已经逐步从TWS耳机向VR产品的业务转移,为Meta和Pico等VR设备厂商提供代工服务,VR代工市场份额高达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