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的发展核心,是维持入口和出口的平衡,让新的水流进池塘,让老的水有出口流走,在这个过程中刺激万物生发,滋润经济发展。
当然,这只是个抽象的表述。
在实际的经济发展当中,我们永远绕不开两个环节,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不论是供大于求,还是供小于求,这都会引发很严重的经济问题。
我们抽象一点来理解一下,“供给”就是上端入水口,为市场注入充足的货物,而“需求”则是下方出水口,负责吸纳市场上流通的货物。
那么此时,这就变成了咱们初中数学课里,那个“一边往水池里注水,一边往外放水的疯狂水池管理员”的故事。
从这个简单的数学题里,我们就能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经济蓄水池的可承载的流量上限,来自需求端的大小。
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市场需求量大,而生产力不足,那么开足马力造就行了,需要多少我就能造多少,造不急了就研发新的生产工艺,连技术革新都跟不上的话,那就出去买!
反正只要有订单,过手的全是利润。
此时除非自己作死,否则企业根本不用去考虑倒闭的可能性。
但是一旦供给大于需求了,根本就没人买了,你造什么啊?造孽吗?流水线上每下来一件商品,就代表着企业离破产又近了一步,工人离下岗也近了一步。
这时候想要重新达到平衡,要么增加需求,要么消减产能,增加需求哪是那么容易的啊?所以要先搞去产能。
但是纯粹的去产能就变成了单项减少了,不可持续。
我们想要的是螺旋上升的,具有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阶梯。
而不是一个一路下降,体量越来越少、供给越来越小的滑滑梯。
所以必须刺激消费需求。
那么刺激消费最重要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创新产品,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的、新颖的消费商品,通过开发新兴市场,将蛋糕做大,刺激人群进行购买消费,创造新的、增量的消费需求。
第二:货币刺激,通过极低的利息,或者直接向老百姓发钱,让民众去购买更多旧有的商品。
很显然,凯恩斯主义向我们指明的就是第二条路,而美国在走的也是第二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