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资匮乏、食物短缺的地区或时期,本地年年可生、比盐更易于获得的辣椒可以直接与主食相结合,并大幅提升主食的风味。“洋芋”和“辣子”的简单搭配不仅仅是我国西北或西南地区的专利,也是自此二者原产地美洲而来并通行世界的食谱。含有辣椒等各种调味品的印度咖喱与各种主食相搭配,则可以视为这一情形的升级版。
将辣椒直接加工为各种酱料,或者将辣椒与其他食材共同腌制,也是一种缓解“副食”短缺的普遍做法。中国四川的泡菜、朝鲜半岛的泡菜,在辣椒的使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世界各地的辣椒酱更是相似而各有特色,虽然没有经过确切统计,但可以大胆估计,如果有人每天品尝一款,恐怕也要花去多年时间。
在土耳其、匈牙利等爱吃肉的国家,辣椒是去除牛羊肉腥膻味的上好调料。在中国的许多山区,历史上肉类不易获得,出于物尽其用的目的,有食用畜类和禽类内脏的习惯,而去除和遮盖食材的异味自然少不了辣椒的参与。
在东南亚、地中海沿岸国家,均盛产海鲜而天气炎热,辣椒能够去除海鲜的腥味,同时延长食物的保质期,而东南亚普遍酸辣的口味也能够进一步刺激食客的味蕾。中国的福建虽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嗜辣区,但部分县市却有种植和食用辣椒的习俗。早在1757年,福建《安溪县志》中就记载:番椒,味辣,能解水族毒。
开放交流促进了辣椒传播
随着全世界粮食生产和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口流动所带来的饮食习惯的传播,嗜辣地区的边界其实越来越不明显。吃辣,或者不吃辣,更多地取决于消费者个人自身的倾向,而非环境局限下形成的地域性饮食文化。
对于食客而言,如果想吃辣,则有着越来越丰富的菜单可以挑选。不过大家或许不会想到,虽然辣椒这种植物已经基本遍布全球,但人们消费的辣椒商品,尤其是含辣椒素的辣椒,却只来自十几个主产国,且这些国家并不都是传统的嗜辣国。比如,西班牙是欧洲最主要的辣椒产地,但它同时也是全球的辣椒出口大国。西班牙传统食谱中的辣椒比重,远远比不上它的邻国意大利。
在中国,或许超乎一部分食客想象的是,餐馆菜单上的四川麻辣火锅、湖南剁椒鱼头、陕西油泼辣子面,其实可能是河北产辣椒火锅、新疆产辣椒鱼头,甚至印度产辣椒面。今天,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椒类生产国,第二大干辣椒生产国,但我国在大量出口之余,同时出于结构性考虑,从印度等国进口干辣椒及各类辣椒制品。国内嗜辣诸省,除近年来大幅增加辣椒种植面积的贵州外,湖南、四川、江西、湖北、重庆、陕西等地,都需要从山东、河南、河北、新疆等地调入大量干辣椒。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更加直接的自然环境问题。辣椒虽然适应性强,但它的原产地墨西哥、秘鲁等地的气候偏于干旱温热,故而辣椒其实并不耐湿,也不耐高温和低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阴冷潮湿”的中国南方诸省并不是辣椒大规模种植的最佳地区,而降水偏少、春夏温度适宜的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才是理想产地。同时,山区土地零碎,而北方平原地大而平,更加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纵观世界主要辣椒生产国,如印度、土耳其、西班牙、埃及、尼日利亚、突尼斯等,无不拥有季节性干旱加温的地理气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