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通老百姓在礼仪的约束下呆板无趣,而许多清朝官员对于普通百姓并无任何仁爱之心,官员们只知叩头没有任何主见。他发现康熙盛世中,普通老百姓需要依靠红薯充饥,居住在低矮的草房子里,所谓的大清帝国只是一落后的、封闭的帝国,所以他在觐见乾隆时敢提出以英国礼仪相见。这也算对大清帝国一次试探吧。
在为乾隆贺寿时,乾隆又以普天之下的皇帝自称,演出一出《四海升平》的昆曲,也就是故意演给英国使团看,自己一个前无古人的天下王,而在马嘎尔尼的心里,产生厌烦。乾隆和马嘎尔尼在相互认知里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背离,也就是马嘎尔尼访华为何不欢而散主要原因。
这也不能怪乾隆啊,主要是英国不安好心!
1793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率使团出使大清国,并成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接见。这是历史上大英帝国和清朝的第一次正式接触。
马戛尔尼使团此行名义上是为乾隆祝寿,但实际上却是想要借此机会,和清朝进行通商贸易。然而,马戛尔尼的通商要求却遭到了乾隆的拒绝,最终马戛尔尼无功而返。就这样,清朝和英国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外交谈判,宣告破裂。
关于双方谈判破裂,不欢而散的责任,大都被归咎于乾隆身上。在接待马戛尔尼使团的过程中,乾隆一直都是高高在上。视英国使团的拜访,为番邦上供,全然忽略了邦交通商的重要性。而且乾隆自以为“天朝上国”,有些过于自大,完全没能认识到别人的先进。其对于英国使团送来的礼物,完全就是不屑一顾。
那可是在18世纪末啊,大英帝国已经开始走上了霸主之路,虽说欧洲还有一个强大的法兰西,但是在海洋之上,英国就是无敌。这么强大的一个帝国,派遣使团来与清朝诚心通商贸易,可是乾隆却正眼都不瞧一下人家,不谈崩才怪。
当时马戛尔尼使团的随员安德逊曾如此评价这一次东方之旅:
“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总而言之,乾隆皇帝在整个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盲目自大,直接导致了这一场外交活动的失败。
而这一次失败的中英外交,被许多人认为是清朝灭亡的伏笔。拒绝和英国通商,更是乾隆这辈子干过最愚蠢的事情。因为如果清朝答应通商,必然会更早接触到来自西方的先进文明,而且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那么和国际接轨的清朝,就有机会因此而一跃,再次成为世界强国。就如同明治维新的日本一样,傲视东亚。
即便运气再怎么不好,也不会出现鸦片战争那样,被人用武力扣关,逼迫签下不平等条约。所以,马戛尔尼访华,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导致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并不是事件的全部,很多内容都被大家选择性的忽略掉了。
事实上,天朝上国没有那般的傲慢自大,英国也并不是诚意满满,外交失败的责任,不该全部扔到乾隆身上。
首先,对于英国使团,乾隆从始至终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当时听说英国人要来,乾隆下诏亲自布置工作,严令各省督抚做好沿途的接待工作,礼数上一定要足。整体的接待事宜,乃是由和珅主管,礼部筹备。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乾隆这个皇帝还会亲自接见使团。
此外,这里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跪拜之礼。有说法称,马戛尔尼使团在觐见乾隆皇帝的时候,被要求行三跪九叩之礼,这属于对人极大的不尊重。
这其实是个误会,按照和珅和礼部的计划流程,马戛尔尼他们确实是需要向乾隆行礼的,而且他们当时也确实是跪了,但是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那种跪拜礼。他们只是单膝跪拜,然后行了九次礼。
这属于一种中英结合的礼仪,首先单膝跪拜,是英国人面见国王时的常用礼仪;而九次行礼,则是入乡随俗,照顾了乾隆的面子。所以,在礼数问题上,清朝并无任何不妥之处。
很明显,不管乾隆内心是否待见英国人,但面子功夫人家是做足了的。毕竟我中华乃礼仪之邦,待客之道这种事情,不需要人来教。当然了,使团在访问的过程中,确实经历过一些尴尬,比如被搜查,被限制人身自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