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饮食 > 养生粥

五脏六腑都有上火的情况?那具体该怎么调理呢?

常驻编辑 养生粥 2022-10-13 石韦   中焦   肝火   心火   肿痛   小肠   黄连   湿热   膀胱   大肠   情况

表现的是嘴唇干燥,脱皮,唇色鲜红。反复的口腔溃疡。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有些人会反映,说口腔的天花板,也就是上颚干燥的很,喝多少水也不解渴。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脾火旺的调理比较少见。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可以用泻胃火的清胃散加一些消食化积的药物。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其中最主要的使用黄连和石膏这两味药。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还有一个方子,治疗脾火效果也不错。主要成分是: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木瓜、山药、陈皮、川楝子、扁豆,再加鸡内金。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5、肾火

肾火一般是肾阴虚或者肾中湿热引起的,很少有肾实火的表现。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肾火的表现一般是手脚心热,腰酸耳鸣,消瘦,夜尿多。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如果是肾中湿热,会表现得是下身潮湿,女子白带多,有味,男子前列腺炎,下身有味。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如果是肾阴虚导致的肾火,用六味地黄丸调理。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如果是肾中湿热导致的肾火,用知柏地黄丸调理。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或者用萆薢分清饮,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调理。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三、六腑上火又是怎样的呢?

1、胆火

肝火旺一般都会伴随有胆火旺。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胆火旺最典型的表现是口干苦,舌苔厚腻,有些人会有右侧肝区疼痛,伴有右后背疼痛。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胆火旺常常会引发胆囊炎、胆结石、肝内胆管炎、肝管炎等病症。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还会引起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一般调理胆火和调理肝火同步进行。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中成药中最常用的是龙胆泻肝丸。其他的有胆石利通片、胆舒胶囊等等。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也可用金钱草、石韦、茵陈等药长时间泡水喝。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2、胃火

常有人把脾火当成胃火。但其实脾火和胃火还是有区别的。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胃火旺盛最主要的症状是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唇干裂,牙龈炎、牙周炎。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此外胃火旺还会出现消谷善饥,也就是消化快,容易饿。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口臭,也有人会有口干口苦的表现。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胃火旺的人往往会引起胃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胃火调理最好的方子就是清胃散,主要成分是黄连和石膏不可少。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尤其是口腔溃疡,用清胃散的效果不要太好。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3、小肠火

小肠主管身体的水液,也就是排出小便。所以小肠火的表现主要是小便的问题。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主要症状就是尿频、尿急、尿黄,严重的小便出血。尿道有烧灼疼。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小肠火和心火也往往是伴随的。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所以小肠火除了表现小便的问题,往往也会出现舌尖痛,舌尖溃疡,口燥咽干的症状。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小肠火的调理可以用竹叶、灯芯草、石韦、车前草等泡水喝。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主要方剂就是八正散、导赤散。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中成药有复方石韦颗粒,八正散颗粒、三金片等。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4、大肠火

大肠是管我们身体的大便的,所以大肠火的主要表现就是便秘。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伴随有肛门灼热、解大便费劲,痔疮、或者肛门出血。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如果是因为大肠湿热引起的大肠火,会出现泄泻,泻黄色恶臭稀便,伴有肛门灼热疼痛。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甚至会出现痢疾、慢性肠炎等。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肺热经常会影响到大肠,反过来大肠火也会引起肺的问题。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感冒时大便干燥,便秘。这种情况儿童比较多见。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大肠火的调理主要是通便泻热。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常用的方剂是各种承气汤,麻子仁丸等。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日常可以用大黄、番泻叶、芦荟等等泡水喝。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如果是大肠湿热引起的腹泻,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I1e拜客生活常识网

如果是感冒引起了便秘,要想治疗感冒,就必须同时通便。

相关阅读:

  • 石韦是前列腺炎克星 石韦有什么作用
  • 缓解小便不利的足疗方法,送给中老年朋友,请笑纳
  • 泌尿系统结石(石淋),2个常见食疗药膳方,益肾化石,解热止眩
  • 上热下寒,虚不受补
  • 一个中成药,祛痰清热、运脾宣肺、行津调气,能化上中下三
  • 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为什么能治胃病?
  • 药食同源
  • 以“降”为主的花类中药
  •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理论内涵及临证应用
  • 入秋补脾虚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