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血栓弹力图问世以来,血栓弹力图始终在不断推进自身的完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血栓弹力图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方法进化为目前适用于各科室的凝血相关标准化检测手段。对于血栓弹力图试验而言,其本身强调体外“完全”模拟人体环境,展现人体凝血过程。但由于技术所限,目前还有很多方面可被完善,而样本温度控制的标准化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若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检测样本进行预处理,并有效控制血栓弹力图前处理过程各实验变量,便可以对实验结果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一
血栓弹力图试验技术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实验在1948年由德国人Hellmut Hartert教授提出。从字面意义而言,血栓弹力图是从考察血液粘弹性的变化情况出发,在体外对全血样本的凝集能力进行全面检测,从而持续监测受试者从血块形成到发展直至稳定的全部过程(图1)。从检测意义而言,血栓弹力图试验可以将发生在微观的凝血过程用宏观图形结合量化指标进行具象化体现。而血栓弹力图所显示的凝血情况及指标细节又可以为不同临床场景提供有效参考。因此,血栓弹力图目前在国际范围内已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

虽然早在1948年,血栓弹力图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及临床价值已经十分明确,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血栓弹力图实验在自发明后的近60年内开展情况都不是十分理想。而得益于现代信号传输、自动化、材料、信息技术等各学科的进步,血栓弹力图在试验标准化、描记图绘制等关键环节的瓶颈也逐渐被突破,这也使得血栓弹力图在临床检测的实际运用成为现实(图2)。

目前,血栓弹力图实验在检测时间、呈现指标、描记图形等方面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临床需求。且血栓弹力图对于涉及凝血因子、纤维蛋白、血小板聚集功能、纤溶等凝血关键节点亦有相应指标进行对应:通过判断R时间长短,可以衡量凝血因子活性情况;K与α(ANGLE)可以体现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的转换速度及交联情况;MA则体现最终血块最大强度,其跟血小板聚集功能密切相关;而纤溶速度则可以通过LY30指标加以衡量。(图3)

根据临床应用的不同场景以及基本实验原理,血栓弹力图又发展中应用于肝素残留判断的肝素酶杯检测试剂以及针对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疗效判断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试剂。时至今日,血栓弹力图临床应用从最早的肝移植过程凝血检测开始,通过不断总结发展,其检测价值已经覆盖包括心内科、神经内科、妇产科、各大外科、肿瘤内科、麻醉科、血液内科等各临床科室,并且其实验也由各指南及专家共识进行规范(表1)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