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明到真正应用于临床的过程中,血栓弹力图始终在不断完善自身技术。其基本要求在于最大程度地模拟凝血发生的内环境、提高实验信号与图形信号传输的同步性以及尽可能地减小操作误差。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血栓弹力图的检测时间、操作方法、各项指标及描记图形目前已经可以满足对临床的应用及指导要求。然而从对于精益求精地提高实验准确度而言,尚有很多的发展方向值得探究。
目前较为公认的对于凝血级联反应过程的描述模型是凝血瀑布模型(clotting cascade)(图4)。

而其中对于凝血过程意义重大的因子为IIa因子——凝血酶(thrombin),凝血酶可催化由纤维蛋白原至纤维蛋白的过程,直接影响凝血块从形成到发展的过程。从酶动力学而言,影响酶合成及酶活的关键因素包括温度、pH值等。而由于凝血酶主要在体内进行催化作用,其最适温度应为37℃。研究发现,凝血酶的合成受环境温度影响十分明显(图5)。

目前的血栓弹力图试验通过仪器对反应杯进行预热平衡至37℃的方法模拟体内的温度环境,然而对于血样的预处理、激活过程一般都发生在室温环境(25℃)下。在实验过程中,25℃血样一经注入反应杯,凝血级联反应已经开始。根据比热容公式Q=CmΔT,360mL的25℃样本需吸收足够热量才能达到所需的37℃条件。而样本吸收热量的时间亦计算在血栓弹力图试验的R时间内,这会在一定程度下对血栓弹力图最终的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如果可以创造一定条件,能够把血样的预处理、激活过程全部进行预热平衡至37℃进行的话,可以在目前基础上对血栓弹力图试验提供更为标准化的操作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度。
三
总 结
血栓弹力图试验开展临床意义已在各科室的临床应用中得到验证。目前,血栓弹力图试验技术操作标准化流程已基本完成,但实验受到的非操作因素干扰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环就是在样本预处理过程中对温度的把握,因为即使最标准的操作也会因为样本温度的差异而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对于血栓弹力图试验样本的定时、控温标准化预处理已是大势所趋。若能解决在样本预处理方式的差异化表现,血栓弹力图试验无论从准确度、操作性、可靠性还是结果对临床的甄别程度与指导性,都会产生较大飞跃。这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发掘血栓弹力图试验技术在多科室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略
普迈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注:本文来源于《临床实验室》杂志2021年第4期“临床检验”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