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雷案:
王氏说真武汤之用法,函胡不析,其论甘凉药之败事,则切中时弊。王氏所谓未见生血,谷气已损者也,若以甘凉药治急性热病,小则延长经过,大则横致夭札,其祸尤烈。王氏谓脾胃大段充实,服之方能滋养者,盖消化、吸收、分泌诸作用,须赖各脏器之力,所谓阴生于阳也。病中消化力大衰,奚能胜滋腻之品,可参看太阳上篇桂枝加附子汤条之解释。
《方极》云:真武汤,治心中躁(一作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或呕,若下利,若拘痛者。
雉间焕云:宜疝家,附子汤同。又治一食一行者(案:谓下利也),附子汤同。
《方机》云:真武汤,治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咳或呕者,兼用消块;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兼用应钟;舌上干燥,黑苔生,口中有津液,身热头眩,手足振振,或下利者,兼用紫圆。
《类聚方广义》云:真武汤,治痿辟病,腹拘挛,脚冷不仁,小便不利,或不禁者。
又云:腰疼、腹痛、恶寒,下利日数行,夜间尤甚者,称为疝痢,宜此方。又久痢见浮肿,或咳或呕者亦良。
又云:产后下利,肠鸣腹痛,小便不利,肢体酸软,或麻痹,有水气,恶寒发热,咳嗽不止,渐为劳状者,尤为难治,宜此方。
《方函口诀》云:此方以内有水气为目的,与他附子剂异。水饮之变,为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倒地;或觉麻痹不仁,手足引痛;或水肿,小便不利,其肿虚濡无力;或腹以下肿,臂肩胸背蠃瘦,其脉微细;或浮虚而大,心下痞闷,饮食不美者;或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用之有效。方名当从《千金》及《翼》,作玄武。
《医史•撄宁生传》云:宋可与妾,暑月身冷自汗,口干烦躁,欲卧泥水中。伯仁诊其脉,浮而数,沉之,豁然虚散。曰:“此为阴盛隔阳,得之饮食生冷,坐卧风露。”煎真武汤冷饮之,一进汗止,再进烦躁去,三进平复如初。
又云:余子元病恶寒战栗,持捉不定,两手皆冷汗浸淫,虽厚衣炽火不能解。伯仁即与真武汤,凡用附子六枚。一日,病者忽出,人怪之,病者曰:“吾不恶寒,即无事矣。”
《成绩录》云:京师寺町一僧,年可三十,胸中烦闷,数日,吐下黑血。诊之,脉沉微,腹满、小便难,手足浮肿,不仁沉重,大便日二三行,默默不欲饮食,食则停滞胸间,入腹则气急而腹满殊甚,其状如世所谓黄胖病。先生与真武汤,百患悉治。
又云:一妇人,腹痛硬满挛急,时时发热,小便不利,手足微肿,微咳目眩。患之百余日,一医投大柴胡汤,诸证日甚,热亦益炽。先生诊之,与以真武汤,一二日,热退利止,经五六曰,小便快利,肿随去,食亦进,腹不痛,目不眩,但硬满挛急如故,兼以当归芍药散,诺证痊愈。
《古方便览》云:一男子,年四十二岁,患下疳疮,后左半身不遂,手足颤掉欲掷地,且兼痫,十日、五日必发,食则须人代哺,仰卧蓐上,已三年矣。余诊之,自少腹至心下硬满,心悸拘挛,乃作此方及三黄丸与之,时时以备急圆攻之。服之一月所,痫不复发。又作七宝丸,每月服一次,凡七次而痊愈。
《方伎杂志》云:屋张屋某,年四十,乞诊云:“二三年来,气分不常,饮食无味,夜不安寐。”诊之,面色青黑,一身无滋润之气,稍有水气,舌色刷白,声嘶气促,脉不浮不沉,但无力如绵,形如游魂行尸,真重患也。余告以病重,使知必死(病人当安慰,不当恫吓),先与真武汤,半岁许,气力稍复,呼吸渐平,声亦渐出。至冬月,觉腰痛,自脚至少腹麻痹,呼吸又急,乃转用八味丸料,通计一年而痊愈。因思病证虽危,尽力治疗,亦或可愈(此论极是,但不可以语持盈保泰之名医耳),医之于术,可不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