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十枣汤证之第152条
十枣汤方:
芜花(熬),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外台》第七卷癖饮门:深师朱雀汤,疗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时头眩痛,苦挛,眼睛、身体、手足、十指甲尽黄。亦疗胁下支满,饮辄引胁下痛。方,甘遂、芫花各一分,大戟二分,为散,先煎大枣十二枚,内药三方寸匕,更煎,分再服。
《圣济总录》云:三圣散(即本方),治久病饮癖停痰,及胁满支饮,辄引胁下痛。
汪氏云:陈无择《三因方》,以十枣汤药为末,用枣肉和丸,以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通,盖善变通者也。
《宣明论》云:此汤兼下水肿腹胀,并酒食积,肠垢积滞,痃癖坚积,蓄热暴痛,疟气久不已。或表之正气与邪热并甚于里,热极似阴,反寒战,表气入里,阳厥极深,脉微而绝,并风热燥甚,结于下焦,大小便不通,实热腰痛,及小儿热结,乳癖积热,作发风潮搐,斑疹热毒,不能了绝者。
《直指方》云:治小瘤方,先用甘草煎膏,笔蘸妆瘤四围,干而复妆,凡三次。后以大戟、芫花、甘遂,上等为细末,米醋调,别笔妆傅其中,不得近着甘草处。次日缩小,又以甘草膏妆小晕三次,中间仍用大戟、芫花、甘遂如前,自然焦缩。
《活人书》云:用此汤,合下不下,令人胀满,通身浮肿而死。
《方极》云:十枣汤,治病在胸腹,掣痛者。
《方机》云: 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汗出者,咳烦,胸中痛者,胸背掣痛,不得息者。
《类聚方广义》云:十枣汤,治支饮咳嗽,胸胁掣痛,及肩背手脚走痛者。
又云:痛风、肢休走注,手足微肿者,与甘草附子汤,兼用此方,则有犄角之功。为丸用之亦佳。
《方函口诀》云:此方主悬饮内痛。悬饮云者,外邪内陷,而胃中之水引举于胸,胸有蓄饮之谓也。又有其势伸张于外表,而兼汗出、发热、头痛等证者。然里之水气为主,表证为客,故胸下痛,干呕短气,或咳烦,水气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者,此方之目的也。痛引缺盆者亦用之,其脉沉而弦,或紧也。此方虽为峻剂,然咳家之因于水饮者,逡巡失治,则变劳瘵。即无引痛之证,而见水饮之候者,亦可直用此方。前田长庵之经验云:一人手肿,他处不肿,元气饮食如故,用此方得水泻而速愈。可谓得运用之妙。
汤本氏云:用本方,以心下痞硬满之腹诊,弦或沉弦之脉, 为主证,频发咳嗽,或牵引痛,为副证。咳嗽之原因,不问其在支气管,抑在胸膜、心脏,神经痛不问其在肋间、抑在四肢,本方悉主之。其治咳嗽及牵引痛,固由诸药协力之功,亦因君药 为大枣故也。
渊雷案:
芫花、大戟,亦是全身性逐水药,峻烈亚于甘遂,而芫花兼主喘咳、咽肿。大枣之用,旧注皆以为培土健脾,惟吉益氏云:主治挛引强急,旁治咳嗽。今验十枣汤证,其腹必挛,则吉益之说是也。余用十枣汤,凡甘遂一钱,芫花、大戟各钱半,共研末,分二服,得快利,则止后服。
《方言》云: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以上方言)。熬即炒也。
元坚云:平旦服,诸家无解,盖阴气未动,饮食未进之时,药力易以溃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