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麻子仁丸证之第247条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麻子仁丸证之第247条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1、纲领证
6、麻子仁丸证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成本仁作“人”。古本当如是作。柯氏删此条,及麻仁丸方。
山田氏云:上四条(从成本析二百五十条为二,故云四条),叔和所掺,当删之。
趺阳,即冲阳穴所在,在足背上,去陷谷(穴名,在足大指、次指之间)三寸,脉动应手,属足阳明胃经,古人以候脾胃。
成氏云:趺阳者,脾胃之脉,诊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约者,俭约之约,又约束之约。《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经脉别论)。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通肠润燥。
汪氏云:成注以胃强脾弱为脾约作解,推其意,以胃中之邪热盛为阳强,故见脉浮。脾家之津液少为阴弱,故见脉涩。
渊雷案:
细绎古书所谓脾,本指小肠之吸收作用,推而广之,一切脏器组织之吸收毛细动脉血以肖养,淋巴管之吸收组织液,莫不谓之脾焉。脾约云者,肠部吸收肠管中水分之力强,故小便数而大便硬,然其吸收动脉血以自养之力弱,故肠管之自身无液为养,有似乎俭约,于是肠黏膜不能分泌黏液,以滑润其大便,又有似乎约束也。以今日之科学知识,推成氏、汪氏之意,义当如此。然其曰相搏,曰脾约,固非仲景辞气尔。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玉函》、成本六味下,并有“为末炼”三字,和并“作为”。
《外台》引《古今录验》云:麻子仁丸,疗大便难,小便利,而反不渴者脾约。
《方极》云:麻子仁丸,治平日大便秘者。
雉间焕云:宜痔病。
尾台氏云:谨案此章,非仲景氏之辞气,方意亦不明,疑非仲景方也。《外台》引《古今录验》,而不引《伤寒论》,亦可以证。虽然,赋质脆薄之人,或久病虚羸,及老人血液枯燥者,以此方令缓缓转泄,亦佳。
渊雷案:
《外台》之例,本是仲景方,却引晋以后书者,不可胜数,不得以其不引仲景,决其方之不出仲景也。且《外台》于此方后明注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则王氏所见十八卷之《伤寒论》,已载本方矣。
又案:尾台氏以本方治体弱虚羸老人之便秘,《方函口诀》亦引《闲斋》云:“治老人之秘结最佳”。然本方虽和缓,究属攻破之剂,尝见有误用致死者。老人血液枯燥而便秘者,得大剂肉苁蓉,辄通利。若用本方,虽取快一时,不旋踵而秘结益甚,不可不知。惟体弱人病肠窒扶斯,于初期见下证,不堪承气之峻者,可用此丸入煎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