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理中丸证之第386条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理中丸证之第386条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二、太阴病
2、理中丸证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丸,《玉函》、《千金翼》并作“汤”.成本作“员”。
此条言霍乱既转全身证状时,分热多、寒多二种治法。
热多、寒多,是言其因,非言其证,从欲饮水与不用水上勘出。病虽转属全身证状,其吐利仍未止。何以知之?以五苓散主水入则吐,理中丸亦主吐利故也。五苓散必小便不利,此条不言者,省文也。凡霍乱小便不利者,预后多恶,故五苓为霍乱要药。由药效以测病理,知头痛、发热、身疼,皆尿中毒所致,其证颇近于表,理中则专治胃肠,其证仍在于里,虽有全身证状,自较五苓为少也。
汤本氏云:上古无亚细亚霍乱,日本于德川幕府之末叶(当我国清代雍乾之际),始渐传来,则古代之治方,似不适用,然尾台榕堂、今村了庵二氏,于其初期,用葛根加术汤,颇能顿挫之。至其下利、发热,口舌干燥,烦渴引冷,或有水逆证时,用五苓散或茯苓泽泻汤,亦能收效。由此见师之方法,可谓八面玲珑,圆满无碍。
渊雷案:
霍乱之名,见于《易说》、《春秋考异邮》、《内经》诸书,是我国秦汉以前已有之。仲景方书,成于汉末,初非以上古之方,治后世新出之病也。
汤本以霍乱于德川时代传入日本,遂若德川以前并无霍乱者,又若仲景方出于日本上古者,真可笑之至。
又案:葛根加术汤所治者,乃夏日流行之胃肠炎,与霍乱相似,而非真性霍乱也。葛根汤治下利,本论有明文。加术者,以有湿证故也。惟其有湿,故误诊为霍乱矣。霍乱有湿证,可参看第二卷五苓散下所引张杲《医说》及《博闻类纂》。
理中丸方(下有作汤加减法):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丸《玉函》作“圆”。捣筛下,《玉函》、成本并有“为末”二字。日三服、夜二服,上服字,赵刻本误作“四”,今据《玉函》、成本改。
钱氏云:后加减法,文理背谬,量非仲景之法。
山田氏云:腹中未热以下,至汤法及加减方,皆王叔和所掺,可删矣。理中者,丸剂之名也,非汤剂之名,故药味、分量虽同,于其作汤者名曰人参汤,见于《金匮要略》。至其加桂枝者,则谓之桂枝人参汤,况标理中丸方,而不标理中丸及汤法乎(案:少阴篇有半夏散及汤方)?又况言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而不言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呋咀乎?后人不察,妄指人参汤以为理中汤,虽无害于大义,终非立方之本旨也。又至如其处理中丸证以人参汤,则以牛易马之类,驮重致远虽同也,迟疾利钝则殊异,不可不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