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理中丸证之第386条
渊雷案:
丸法,盖本云上四味等分,而无两数,今云各三两者,后人掺入汤法,以一剂之量易之也。
《千金方》云:治中汤,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化,心腹痛(即本方)。四味呋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瘥,频服三剂,远行防霍乱。依前作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如作散,服方寸匕,酒服亦得。若转筋者,加石膏三两。
又云:四顺理中圆(即本方),已产讫,可服此方。新生脏虚,此所以养脏气也。
《三因方》云:病者因饮食过度,伤胃,或胃虚不能消化,致翻呕吐逆,物与气上冲,蹙胃口决裂,所伤吐出,其色鲜红,腹绞痛,白汗自流,名曰伤胃吐血。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方证广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证,学者自知之。
《医方选要》云:理中汤,治五脏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拉痛。
渊雷案:
前一证加附子为佳。
《卫生宝鉴补遗》云:仲景理中汤,治伤寒阴证,寒毒下利,脐下寒,腹胀满,大便或黄或白,或青黑,或清谷,及寒蛔上入膈,吐蛔。此胃寒,而非实寒也。
《妇人良方》云:人参理中汤(即本方),治产后阳气虚弱,小腹作痛,或脾胃虚弱,少思饮,或后去无度(当指下利),或呕吐腹痛,或饮食难化,胸膈不利者。
《直指方附遗》云:理中汤,治柔痉厥冷自汗。
渊雷案:
此非脑脊髓病,乃四逆汤证之四肢拘急也(三百九十二条)(388条),当于本方加附子,或用四逆汤。
《圣济总录》云:白术丸(即本方),治小儿軀啼,脾胃伤风冷,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逆满。
又云:理中汤,治风入腹,心腹绞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隔塞不通。
《赤水玄珠》云:理中汤,治小儿吐泻后,脾胃虚弱,四肢渐冷,或面有浮气,四肢虚肿,眼合不开。
《小青囊》云:理中汤,治恶心干呕,欲吐不吐,心下映漾,如人畏船。又治小儿慢惊,脾胃虛寒,泄泻,及受寒腰痛。
《外科正宗》云:理中汤,治中气不足,虚火上攻,以致咽间干燥作痛,妨碍吐咽,及脾胃不健,食少作呕,肚腹阴疼等证。
《疡医大全》云:理中汤,治痈疽溃疡,脏腑中寒,四肢强直。
《痘疹金镜录》云:理中汤,治痘里虚寒泄泻。方后云:手足厥冷,泄泻甚者,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方极》云:人参汤,治心下痞硬,小便不利,或急痛,或胸中痹者。
《方机》云:治心下痞硬者,兼用太蔟;心下痞,喜唾,不了了者,兼用南吕;暑病(所谓霍乱),呕吐下利,心下痞硬者,兼用紫圆。
《证治摘要》云:人参汤加附子,治腹平满,大便滑者。
《类聚方广义》石:产后续得下利,干呕不食,心下痞硬,腹痛,小便不利者;诸病久不愈,心下痞硬,干呕不食,时时腹痛,大便嚅泻,见微肿等证者;老人每至寒暑下利,腹中冷痛,沥沥有声,小便不禁,心下痞硬,干呕者,俱为难治,宜此方。若恶寒或四肢冷者,加附子。
《方函口诀》此方治胸痹之虚证(案:详《金匮要略今释》,亦理中丸为汤之意,宜用于中寒霍乱,太阴吐利之证。厥冷者,从《局方》加附子,术附相伍,即附子汤、真武汤之意,有驱内湿之效。与四逆汤,其意稍异,四逆汤即以下利清谷为第一目的,此方则以吐利为目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