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五苓散证之第141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五苓散证之第141-1条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二、太阴病
5、五苓散证证
141-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得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潠,《全书》、《脉经》、《千金翼》并作潠,俗字也。《玉函》、《脉经》、《外台》,并无弥更二字。肉上,并作皮上。此条赵刻及成氏本,并与次条白散、小陷胸合为一条,今从张氏、周氏、柯氏、《金鉴》、丹波氏、山田氏,分为二条。
濑穆云:《说文》,潠,含水喷也。灌,溉也。劫即迫胁之意,以威力恐人,谓之迫胁。
渊雷案:
病在太阳者,脉浮而热聚于表,有出汗之倾向,宜因其势而发汗,使热从汗解,是为顺自然疗能而施治。若见其表热甚高,而以冷水潠之或灌之,则肌表之知觉神经感寒冷,遂使肌肤收缩,汗腺闭塞,表热不得放散,体温愈益增高,故弥更益烦也。肉上粟起者,肌肤汗腺收缩而虬结也。意欲得水者,烦热不得散越故也。反不渴者,热仍在肌表,不在胃中故也。
冷水潠灌之法,古人以治热郁不得外越之证,乃利用体工之反射力,使郁热达表而汗解也,《千金》、《外台》之治石发,华元化之治寒热注,皆用此法。若太阳病,则其热本在肌表,非郁不外越之比,此法乃不适用。由是推之,高热之证,可否用冰,正须考虑。
文蛤散当作文蛤汤,说在下文。
若不瘥,谓意欲得水反不渴之证不瘥也,此与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同理,故与五苓散。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柯氏云:文蛤一味为散,以沸汤和方寸匕,服满五合。此等轻剂,恐难散湿热之重邪,弥更益烦者。《金匮要略》云: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治微风、脉紧、头痛。审证用方,则移彼方而补入于此而可也。其方麻黄汤去桂枝,加文蛤、石膏、姜、枣,此亦大青龙之变局也。
元坚云:冷水潠灌,水邪郁表,故主以驱散之剂。此条从柯氏作文蛤汤,证方始对。且《金匮》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岂发散所宜。一味文蛤,自似恰当,盖其方互错也(案:柯氏、小丹波氏说是也)。文蛤汤方,出《金匮•呕吐哕下利篇》,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个,大枣十一枚。盖即大青龙汤去桂枝,加文蛤也。故方后云:汗出即愈。文蛤散方,亦见《金匮•消渴篇》云: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互详《金匮要略今释》。
《方极》云:文蛤汤,治烦渴而喘咳急者。文蛤散,治渴者。
渊雷案:
文蛤,《本经》云,“味咸平无毒,主恶疮蚀,五痔”。《别录》云,“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瘘大孔出血,女人崩中漏下”,此皆与本条之证不合。惟时珍云,“能止烦渴,利小便,化痰软坚”,其下即引《伤寒论》文蛤散,盖据本条之文而为之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