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黄芩汤证之第172条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黄芩汤证之第172条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1、纲领证
12、黄芩汤证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成氏云: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为在表,当与葛根汤发汗;阳明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里,可与承气汤下之(二百六十一条(256条))。此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芩汤,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呕者,胃气逆也,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气。
山田氏云:并病则兼解二经,合病则独解其一经。大柴胡汤之于少阳阳明并病,柴胡桂枝汤之于太阳少阳并病,桂枝加芍药汤之于太阳太阴并病,皆尔。若夫葛根汤及麻黄汤之于太阳阳明合病,黄芩汤之于太阳少阳合病,白虎汤之于三阳合病,皆独解其经者也。盖以并病者邪势缓,而合病则邪势急也耳。按厥阴篇云:“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由兹观之,黄芩汤证,其不恶寒而恶热、脉数者可知矣。小柴胡、大柴胡、甘草泻心、黄连阿胶四方,皆有心烦,而用黄芩,乃知黄芩汤证亦有心烦矣。况心烦为少阳一证,而此条为太阳少阳合病乎。若夫不用柴胡汤而用黄芩汤者,其病在一二日之间,而未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证故也。盖受病之始,已有心烦、恶热、脉数等候,而兼带太阳头痛、项强、脉浮等证者,黄芩汤主之。如其下利与呕,不必问有无。
渊雷案:
此条见证,惟下利与呕,方药亦但治胃肠,可知其病是急性胃肠炎、赤痢之类。虽或发热,其毒害性物质在胃肠而不在血,非发汗所能祛除,故不用解表之药。此本非伤寒六经之病,然本论既以六经标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又即柴胡桂枝汤去柴胡人参桂枝,就其近似者而命之名,姑谓之太阳少阳合病耳。
下利不谓之阳明太阴者,以阳明胃实,此则不实。太阴肠寒,此则不寒故也。呕不谓之少阳者,以少阳主胸胁,此则胸胁不满故也。盖六经名义,本由药证推溯而得,急性热病,亦非六经所能概括,后人谓人身本有六经之气,百病不离乎六经,捕风捉影,徒令中医学多生荆棘而已。
本条旧注,执定太阳少阳合病之文,以为必有发热、头痛、口苦、咽干、目眩等证,余特揭开翳障,自谓有功学者不浅。
山田氏谓并病兼解二经,合病独解一经,其说自辨。然黄芩汤所治,将谓解太阳乎,解少阳乎?又谓黄芩汤之证,不过头痛、项强、脉浮数、心烦、恶热,其下利与呕,为所兼客证,不必问其有无。试问病人不利不呕,而用此方于此等证,果能有效乎?呕可不问,则半夏、生姜之去取,将以何者为标准乎?弗思甚矣。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