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日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一起战斗!♀
床位55的阿姨因为上厕所把输液管拔掉了,家属来了让我给她换。妈妈有些不自在。我去厕所的时候不小心把管子拔了。谢谢麻烦!吃不下,睡不着。他感到沮丧和悲观。我告诉病人和他的家人,营养永远是最重要的。人如铁,食如钢。一定要保证多吃营养,注意休息,这样才能有抵抗力。病会很快好起来的!要有信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才能抵御病毒的威力。“我们都从广东赶来支持你。”她的爱人告诉他,快点吃点东西,吃完很快就恢复了。病人开始喝粥了。。。♬医护人员给病人带来了一点温暖和希望,累了,忙了,害怕了..但我会坚持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给患者更多的问候、关怀、鼓励,也许会给患者信心和希望!

1月30日,大年初六ICU王志刚副主任医师:
除夕出发,大年初一凌晨入汉,受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各级领导委托,以及作为家人朋友的牵挂,经过广东省援鄂医疗队支部和领队的协调,第二天进入病房值班。♬武汉过年期间,天冷了又冷,然后开始下雨了,还好今天是f大年初五,武汉的初五,天气终于放晴了。这几天,我们的心情就像天气一样。虽然一波三折,但我们依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医疗队成员们的表情都亮了起来。希望武汉的疫情也会好转。
我们刚进病房的时候,很难开展救治工作。一方面,是因为供氧问题;我有装备,但我什么也做不了!这也是出乎意料的,因为我2003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在SARS病房值班(有执照)。今天的条件其实比过去好,无论是理论还是经验,还是各种硬件设备。
但很快,广州医疗队发出了同样的声音:既然来了,就要物尽其用。医疗队领导带领大家讨论如何改善供氧。一方面,当前资源优化;另一方面,向政府求助。医疗队组织各支医疗队评估患者对氧气的需求,并招募了一批制氧机;很快,市政府派人前来解决问题。更为紧迫的是,在改善供氧的基础上,全面运行现有的呼吸机等设备,以达到有效救治危重病人的目的。除了诊疗流程、物资供应、病房改造、设备添置、医院感染控制,每个环节都不能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大大改善困境,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
我们的信心不是空中楼阁。医疗队130余人,暨南大学是重要组成部分。
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批医疗队9人,高级医生5人,经验丰富的护士4人。阵容不容小觑。临时支部书记祖辉主任比我小一岁。他的作品看起来不起眼。但它有重要性和关键性,那就是感官控制。领队吴仪导演是我们的大哥,就像海中的神针,有他在,我们心里才有安全感!呼吸科陈丽主任热情大方,雷厉风行,业务能力过硬!感染科李敏然主任是医院2019年8月引进的人才,气质温和,学术水平高!护理方面,由于工作时间错开,只能下班后见面。单妙航、李文英、吴金玲、曾东宇等几位护士长也是老同事,经验丰富,工作负责,知名度高!在生活中,我们的队友们也很团结,互相关心,再次向他们表示感谢!
钟南山院士表示,高峰期可能还有7-10天,更多的困难时期即将到来。好在国家高层对形势的把握是准确的。幸运的是,医疗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幸运的是,我们团结一致。四面八方的援军陆续赶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这不,我这个身在美国的小姐姐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还是买了几百个N95口罩寄回国报效祖国。因此,“武汉总战”——新冠病毒之战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1月31日,大年初七
心内科李文英主管护士:
晚上10点30分同伴们前往汉口医院求助。
12点进入隔离病房交班,两位帅哥主动承担体力劳动:更换大氧气瓶、换水等;探访完病人已经是凌晨2点,我们开始打扫病房,忙活了1个多小时。不顾身体的疲惫,又是一轮轮巡视,直到浑身湿透,汗水滴在口罩上。离开医院的时候已经是凌晨5点30分了。
虽然身体很疲惫,但还好,我们还在互相鼓励;虽然天气寒冷,但我们的心依然温暖。♬在酒店走廊偶遇了我们医院的李敏然医生。他们7点换班,6点开始出发。由于轮班制,我院医护人员无法在院内见面,只能在安排好的酒店见面。又是一个擦肩而过,我对她做了一个加油的手势,什么都没有说就说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