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通畅是男子性与泌尿生殖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而血瘀脉阻在男科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故活血化瘀药是男科临床的常用之品。余以高学敏、钟赣生主编的《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二版)为蓝本,对活血化瘀药物之性味归经规律进行分析,以药测证,探讨生理,梳理出关键环节,以期于临证用药有所裨益。。
活血化瘀药物共计32种,分为活血止痛药(7种)、活血调经药(10种)、活血疗伤药(9种)、破血消癥药(6种)四类。
统计原则:归经方面,以第一归经为主,第二归经次之;药味方面,以第一药味为主,第二药味次之;药性直接统计。
1. 活血化瘀药物简述
1.1 活血止痛药(7味)
川芎,辛,温。入肝、胆、心包经。血中气药。
延胡索,辛、苦,温。入肝、脾经。行血中气滞。
郁金,辛、苦,寒。入肝、心、肺、胆经。血中气药。
姜黄,辛、苦,温。入脾、肝经。血中气药。
乳香,辛、苦,温。入心、肝、脾经。
没药,辛、苦,平。入心、肝、脾经。
五灵脂,苦、咸、甘,温。入肝经。
1.2 活血调经药(10味)
丹参,苦,微寒。入心、肝经。
红花,辛,温。入心、肝经。
桃仁,苦、甘,平。有小毒。入心、肝、大肠经。
益母草,苦、辛,微寒。入肝、心包、膀胱经。
泽兰,苦、辛,微温。入肝、脾经。
牛膝,苦、甘、酸,平。有小毒。入肝、肾经。
鸡血藤,苦、甘,温。入肝、肾经。
王不留行,苦,平。入肝、胃经。
月季花,甘,温。入肝经。
凌霄花,甘、酸,微寒。入肝、心包经。
1.3 活血疗伤药(9味)
土鳖虫,咸,寒。有小毒。入肝经。
自然铜,辛,平。入肝经。
苏木,甘、咸、辛,平。入心、肝、脾经。
骨碎补,苦,温。入肝、肾经。
血竭,甘、咸,平。入心、肝经。
儿茶,苦、涩,凉。入肺经。
刘寄奴,辛、苦,温。入心、肝、脾经。
水红花子,咸,微寒。入肝、胃经。
马钱子,苦,温。有大毒。入肝、脾经。
1.4 破血消癥药(6味)
莪术,辛、苦,温。入肝、脾经。
三棱,苦、辛,平。入肝、脾经。
水蛭,咸、苦,平。有小毒。入肝经。
虻虫,苦,微寒。有小毒。入肝经。
斑蝥,辛,热。有大毒。入肝、肾、胃经。
穿山甲,咸,微寒。入肝、胃经。
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2.1 活血止痛药(7味)
入肝经4种(兼入心、脾、胆经各1种);入心经2种(兼入肝经2种);入脾经1种(兼入肝经1种)。味辛6种(兼苦味5种);苦味1种(兼咸味1种);性温5种,性平1种,性寒1种。
2.2 活血调经药(10味)
入肝经7种(兼入肾经2种、心包经2种、脾经胃经各1种);入心经3种(兼入肝经3种)。味苦7种(兼甘味3种、兼辛味2种);甘味2种(兼酸味1种);辛味1种。性温或微温4种,性平3种,性微寒3种。有小毒2种。
2.3 活血疗伤药(9味)
入肝经5种(兼入肾、脾、胃经各1种);入心经3种(兼入肝经3种);入肺经1种。味苦3种(兼涩味1种);辛味2种(兼苦味1种);甘味2种(兼咸味2种);咸味2种。性温3种,性平3种,性寒或微寒或凉3种。有小毒1种,大毒1种。
2.4 破血消癥药(6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