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肝经6种(兼入脾经2种、肾、胃经各1种)。辛味2种(兼苦味1种);味苦2种(兼辛味1种);咸味2种(兼苦味1种)。性温或热2种,性平2种,性微寒2种。有小毒2种,有大毒1种。
3. 结果
活血化瘀药物共计32种,其中入肝经22种占68.75﹪(兼入脾经5种、肾经4肾种、胃经3种、心、心包、胆各1种);入心经8种占25﹪(兼入肝经8种);入脾经1种(兼入肝经1种);入肺经1种。味苦13种(兼甘味3种、兼辛味3种、兼咸味1种);辛味11种(兼苦味7种);甘味4种(兼咸味2种、兼酸味1种);咸味4种(兼苦味1种)。性温或微温或热14种,性平9种,性寒或微寒或凉9种。有小毒5种,有大毒2种。
4. 讨论
4.1 血瘀责之于肝,次究其心
活血化瘀药物以入肝经为主,入心经次之,且入心经的药物均入肝经(第二归经)。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为心之母,故心主血的功能,必须在肝之疏泄推动下才能够实现,所谓心主血,肝行之。而肝之所以能够藏血,必须依赖于肝的疏泄。藏血是疏泄的物质基础,疏泄是藏血的功能体现。疏泄之机,气之运动,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瘀脉阻,当责之于肝。而理气之品,多入肝脾,入心经者难求。理肝气药物占了57.1﹪(详见拙文“理气药物性味归经规律研究”)。因此,活血理气之治多从肝求,所谓肝心同治,治肝为主,此之谓也。而男科疾病中气滞血瘀、瘀血阻络是最常见的证型,病机重点在肝。药物归经与受体学说、与环核苷酸、与微量元素等具有高度相关性,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密切关注。
4.2 辛散苦泄温平,肝心血行
活血化瘀药物以味苦、辛(75﹪),性温或微温或热或平(71.9﹪)为主。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辛温开散,以畅气行,流通血脉;苦生心,苦温动泄,决血脉,畅血行。以气温则血行,气寒则血凝,故诸药多温平。又有血热而瘀者,则另设性寒或微寒或凉之活血化瘀药(占28.1﹪)备用,谓之凉血活血。所谓苦辛温通肝血为主,凉通肝血为辅。心则次之。故治疗男科疾病使用苦辛温活血化瘀药物时,不可久用,或辨证配伍相关药物,否则易伤阴耗气。凉血活血药物多用于男科急性病或阴虚火旺证。
4.3 通脉降脂降压,综合作用
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疏通血管的作用,还兼有降血脂的功效,如郁金、蒲黄、三七等;更有降压作用,如丹参、川芎、红花、牛膝、益母草等;有的药物兼具三种功效如姜黄等。总之,该类药物具有综合作用,应特别关注。如阳痿,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高度相关,而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肝之功能的紊乱呈正相关,因为肝为人体的化工厂,故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改善其病理,从而达到治疗原发病和阳痿的目的。
4.4 性味归经相参,定性定位
药物的四气五味是指不同性味药物具有作用的趋向性,所谓定性。药物归经是指不同归经药物主要作用的脏腑,是谓定位。虽然药味、归经或有多个,治疗疾病更广,但临床应该选择药味、归经较为单一的药物,这样针对性更强。除非病情复杂,可选择多个药味、归经的药物。如慢性前列腺炎气滞血瘀证、湿热瘀滞证,这两个证型定位在肝,因为足厥阴肝脉绕阴器抵少腹,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湿热多从肝经下注,瘀滞多从气血。活血化瘀药物性分温凉,此为定性。气滞血瘀未化火者宜苦辛温之活血化瘀药,已化热者宜选择凉血化瘀药;湿热瘀滞证已存在热象且有湿邪,应该辨湿与热的孰轻孰重,斟酌选择偏温或偏凉活血化瘀药物的剂量。
5. 管见
5.1 久病入络,怪病多瘀,宜活血化瘀通络而从肝论治
吾观男科疾病,血瘀络阻是其重要病机,也是其常见证型。如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不育症、阳痿、精索静脉曲张、慢性附睾炎等,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存在血瘀络阻的状态,故活血化瘀应该是其重要治疗方法,而活血化瘀药物多数入肝经,因此血瘀络阻定位在肝及其经脉,从肝论治。根据瘀血的程度和新旧,选择活血化瘀药物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