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毕业于北京中医大学的同学一直羡慕。熟悉《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的翻阅。精通耳针、头针、口针、四肢针等针具的提起与放下。
有一天,打老师的手机收到了一个求助。一位朋友说是没有来由的忽然拉肚子了。而且有一个现象,脚踝不能外露,只要脚踝一感觉到冷,就会水泻,并且伴有腹痛。于是这位略懂中医的朋友就自行选择了附子理中丸吃。这个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虚寒的腹泻,应该说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很遗憾,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打老师就问他:“你说脚踝凉就拉,那你感觉是外踝还是内踝凉呢?”朋友想了想,外踝!“那你试一下加上小柴胡颗粒一起吃吧。”
过了两天,朋友反馈,治疗失败,还是拉。打老师有点泄气:“这样吧,是不是咱还有没看到的点?明日门诊,来门诊寻我。先把个脉再说。”
第二天,朋友如约而至。打老师看了下舌头:舌体胖大,苔还有点白腻。右手脉浮中沉皆无力,左手脉只有中取才有缓象,浮沉都无力量。这个舌脉……诊脉为脾胃虚寒没有问题啊……为什么附子理中会无效呢?
打码的脑海中浮现了小时候吃过的一种止泻药,名唤曰“药用炭片”。这是一种用山楂炭与炮姜炭制成的中成药。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于是,打老师开了个处方:炮姜10 克,炙甘草6克。这是什么方子?这是《伤寒杂病论》中著名的甘草干姜汤。前一阵有报道说,某中医院的新冠防疫还用了这个方。只是原方用了干姜。这里,改成了炮姜。朋友取了药,回家喝了一天。反馈说,效果非常好,泻止住了。
懂中药方剂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奇怪,前面患者自用了理中丸,理中丸就是干姜、甘草这个底方加了白术、人参。为何四味药无效,二味药反而就有效了呢?这里就要谈到中药的炮制。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效用。这样讲可能有些抽象。爆米花。应该说,所有人都吃过。爆米花不过是大米的膨化物。大米作为食材,每天吃,也不见有人上火。但是膨化了,多吃就容易上火。其实,膨化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炮制。它使大米的微凉性,变成了温热性。所以多吃就会上火。同样的。我们对一个植物——姜。根据采收季节的不同,炮制方法的不同,可以产生出四种不同的入药品类:生姜、干姜、炮姜、炮姜炭。
1、生姜,也就是当做菜吃的姜。也叫鲜姜。这样的姜个头比较大,水份饱满。它在中药里使用,可以发汗,行水,还可以解鱼虾之毒。所以受凉感冒无汗发热时经常能用到它。
2、干姜,干姜与生姜不同,干姜在冬天采收,这时姜的水分变少,质地变得比较老比较硬。采收后晒干烘干就是干姜了。由于生长周期长,冬天时万物的气机都会内收至体内,所以干姜收藏的“热”性就比较多。所以古人说,“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生姜善于发汗,干姜就善于暖中了。胃要是受了寒,干姜加点红糖,煎好了汤,一下肚子。胃中便觉得暖暖的。
3、炮姜,炮姜是干姜的炮制品。制作的方法有点像炒粟子。先将净河砂在容器中炒热,再加入干姜翻炒,炒到表面鼓起棕色。筛砂取姜,晾凉,即得炮姜。经过翻炒,这个过程称为“火生土”。干姜本具火性,由于火炒,使其轻微炭化,其辣味较干姜下降,而其温中涵火的力量却更好了。再加上炭能止泻,止血。所以对于虚寒的下利与血证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