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两大品牌令人印象深刻,一是茅台,二是老干妈。
茅台的董事长曾玩笑地问马云“为什么年轻人不喝茅台?”这根本就不用马云回答好嘛,只能说有钱人的世界我们不懂。
和茅台相同的是,老干妈也是国货之光,相反的是老干妈是每个家庭都能消费得起的。
8块钱一瓶,每天卖出百万瓶,年销售额45亿,创造了用一瓶辣酱打进中国500强企业第151位的创业神话,还在海外被列为调味界的奢侈品,即便一瓶卖到80元也依旧风靡海外市场。
在90后的记忆中,老干妈无疑是辣酱首选,食堂的大锅饭再难吃,白米饭拌上几勺老干妈总能让人垂涎三尺,对于80后而言,当年馒头沾上老干妈能一连吃下好几个,打工倍有劲。
然而一句“你多久没吃老干妈了”将网友的对老干妈的认知拉到了当下,“老干妈变味了”成了很多消费者的心结。
都说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句话放在老干妈的身上格外应验。
自2016年起,老干妈口碑也陡然下滑,连续三年销售额下降,而老干妈跌落神坛的背后,更多的还得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老干妈登上神坛
1947年,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在农村出生,因家境困难没有接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丈夫英年早逝之后她在贵州龙洞堡的一所学校附近摆起了凉粉小摊。
80年代初期,市场上还没有什么流通的辣椒酱,很多小摊贩使用的酱料都是自己调配的,陶碧华也炒制出一款独具风味的辣椒酱,香辣却不过头。
陶华碧起初并没有意识到这款独创的辣椒酱对自己的小摊生意起着怎样的决定作用,直到有一次辣酱用完了,老顾客落座一看,发现没有辣椒酱了便扫兴离开,陶华碧这才意识到自家小摊的生意火爆是因为拌凉粉的辣酱好吃。
陶碧华家的辣酱在当地出名后,甚至有人慕名从市里驱车而来,就专门为了买她的辣酱,有人劝说陶华碧,既然辣酱做得这么好,为什么不考虑单卖辣酱呢?
陶华碧其实也有这个打算,不久她就关了凉粉摊,用挣来的一点小钱雇了几十名员工,在两间小作坊里捣鼓辣椒酱。
那个时候没有机器,一切都靠员工,然而捣辣椒刺眼又呛鼻,员工们苦不堪言,陶华碧只好自己上,从部队里出来的大儿子也偷偷辞了铁饭碗,协助她经商。
辣酱批量生产出来后,由于知名度并不高,生意并没有很快红火起来,陶华碧便背着自己的产品去超市推销,这才打开了市场。
1996年,决心把生意做大的陶华碧在贵州南明区成立了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员工也从起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两千余人,并陆续推出其他风味的调味产品。
老干妈是传统的家族企业,曾有人劝陶华碧将公司上市,但陶华碧不相信资本,并立下了老干妈永不上市的誓言,后续市场上屡次传出老干妈即将上市的消息,都被陶华碧出面辟谣。
经过九年的创业,老干妈即便不上市融资,也轻松成长到日卖百万瓶的销售规模,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甚至远销海外,即便对外定价80元也供不应求。
陶华碧曾自豪地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
老干妈走向成功的原因并不复杂,所谓大道至简,老干妈多年来坚守住这几点,很难不成功:1.产品本身讨喜,多年来口味稳定;2.薄利多销,价格在7-10元区间;3.不贷款不赊账,现金流充沛;4.管理妥善,从源头减少失误。
现如今老干妈口碑饱受争议,无外乎就是以上这几点之中出现了问题。
投机取巧的继承者
有一位企业家曾笑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那帮孙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