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传说发明者是诸葛亮。明代郎瑛撰《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亮之征孟获,命以面团包肉为人首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中华民族自从发明“馒头”一说,诸葛亮便被面塑行业尊为祖师爷。
古人对包子和馒头的区分并不严格,直到清朝,面食增多,人们才彻底把馒头和包子分别称呼。清《素食说略》中记载:“以发面蒸之,曰蒸馍,俗呼馒头。以发面实蔬菜其中蒸之,曰包子。”
至于民间称谓,济南地区40年前还笼统地称为大包子、小包子,其中包括水饺、锅贴、煎包、蒸包、肉包、菜包、菜团、菜饽饽等,那时候似乎只有馄饨才是单列称呼。
经过上百年的市场竞争淘汰,济南涌现出四大老字号品牌包子铺,也就是老济南口头禅中说的:“要吃一兜肉丸的,就吃狗不理和草包;要想图清静,就吃长清大素包;要想烧包,就吃便宜坊的锅贴。”
新梅村与长清大素包
长清大素包,发源地在长清县老城西门里。原西门里大街49号,住着一户人家,男主人名叫赵光河,膝下有两子,长子赵君祥,次子赵君荣。赵君祥是个赶集摆摊的小生意人,见集市上有位老人支着锅卖大包子挺受欢迎。赵君祥经常买来吃,感觉这家包子与别家不同,便开始留意制作方法,回家后同父亲商量经营大素包,在西门里街上卖大包子。经过几年不断摸索,赵家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配方,很受赶集上店的庄稼人欢迎,在长清县城闯出了一定的名气。
1942年,有了一定积蓄的赵君祥,考虑到长清毕竟是偏僻小县,长年买包子吃的人不多,决定分兵两路:一路是父亲和兄弟赵君荣继续在长清卖包子,一路是自己到济南商埠创业。赵君祥选中了热闹繁荣的魏家庄新市场,在南街口开了家小门脸,正式挂起了“长清大素包”的招牌,结果一炮打响。
“麻油胡椒面,粉条豆腐馅”是长清大素包调馅的口诀。把豆腐蒸后晾凉切成丁,炸至金黄,配上绿豆粉条,撒上白胡椒粉,加上鲜菠菜。把姜片、八角、大料、花椒封包熬汁拌入馅中,再淋上小磨香油,蒸好后香气扑鼻。不长时间,长清大素包就传遍了城里,引来排队争购。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长清大素包被合并到新梅村饭店,赵君祥成了新梅村的正式职工,专门负责调馅蒸包子。地处南岗子的新梅村饭店在济南也颇有名气,主打面食,长清大素包进入大饭店后名气更大,成为新梅村的主打品牌。
长清大素包另一传承人赵君荣后来被分配到新汶煤矿食堂,专门做长清大素包,深受矿工们的欢迎。退休后,1984年长清有关部门鼓励他重起“长清大素包”店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赵君荣儿子赵明华、孙子赵万国、孙女赵芳又先后在长清区开起了店铺。如今,长清大素包作为济南市著名地方风味小吃,制作技艺是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草包包子里是“一兜肉”
草包包子铺,地址在普利街东口15号。其创始人是张文汉,老济南泺口街上人,父亲是船工。少年时,张文汉被送到泺口街上的名饭店“继镇园”当学徒。张文汉自小老实忠厚,能吃苦,他拜名厨李安为师,终日跟着师傅烧火、洗菜、切墩、干杂活,因为不善言谈,有好事的师兄弟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草包”。其实,草包属大智若愚型的性格,干啥事心里有数。
1937年底日本军队开始攻打济南,大炮架到了黄河北岸,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放弃抵抗。张文汉只好携全家逃进了济南城,投奔了本家叔叔名中医张书斋。为了养家糊口,张文汉打算凭手艺开间包子铺,但苦于手中没有本钱,便把打算告诉了本家叔叔。张书斋一听很支持,托亲朋好友帮忙,筹钱出力,在西门里大街太平寺南段路西,租了两间商铺和一间小套房。开业之初,张文汉请张书斋给包子铺起个响亮的店名。张书斋说:“草包就响亮,肚子里可不是草,是一兜肉丸,就叫草包包子铺吧。”因此,“草包”就成了包子铺的大名。1938年3月中旬,草包包子铺正式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