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包包子铺开业以后,张文汉遵从师教,严守规程操作,不敢有半点投机取巧。调馅用肉随用随进,保持新鲜,不嫌麻烦,刀切肉馅,配以笋丁或蒲菜丁,坚持用“醴泉居”酱油和小磨香油精心调制。做出的包子馅多、灌汤、味美可口,购买者络绎不绝,生意日益兴隆。
太平寺街是老城里的一处小街,离闹市区稍远,客流量有限。张文汉在这里干了三年,有了些积蓄,为了扩大营业,托友人在繁华的大观园北门“电楼子”旁租了两间商铺,1941年春节后开业。包子铺门面虽然不大,但名气不小,顾客盈门,生意十分红火。但红火的生意干了不足百天,就招来了红眼狼。此时正是日伪时期,大观园霸主张仪亭手下有个恶棍名叫肖伯海,他见包子铺生意红火,却对他一点表示也没有,便唆使手下一帮小混混进店吃拿卡要、敲诈勒索,伪警察、宪兵队也来吃霸王餐。张文汉老实,哪懂得这其中黑幕,白干三个月还赔了钱。张文汉悟出大观园生意虽好,但难以立足,只能另找地方。
张文汉第三次搬家,搬到了普利街冉家巷北口上。重新开业后的草包包子铺,不仅保持了原汁原味,而且还扩大了营业范围,增添了烟酒、熟肉和泺口风味的炒菜。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经济实惠,咸淡可口,受到食客们的欢迎,“草包”的生意又红火了。
日伪统治后期、国民党接收前后几年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草包包子铺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只能在平淡中勉强维持。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第二天国民党就派飞机对济南城狂轰滥炸,很多无辜百姓惨遭不幸,一颗炸弹投中了包子铺旁泰康食物店的房顶,两层山墙瞬间倾倒,压塌了包子铺,正在铺房西墙根方桌下避难的张文汉一家五口,除怀孕妻子幸免于难外,其他人均被压死在墙下。
济南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草包包子铺重新整修开业。张文汉妻子委托丈夫的挚友何俊岭和大华饭店厨师绳华泰两人代为管理,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市政府餐饮服务公司投资重新扩建了店房,增加了职工。
今天的“草包包子铺”历经84年沧桑,仍然红红火火经营在普利街上。另有8家“草包”活跃在济南市区大街小巷中。
天丰园师出天津“狗不理”
在济南问天丰园饭店,可能有些人不清楚,但若打听“狗不理”包子铺,老济南没一个不知道的。上世纪90年代以前,对普通人来讲,去大观园吃顿狗不理,那得激动一天。
狗不理包子发源地在天津,始创于1858年。济南天丰园的狗不理,同天津狗不理师出同门,一脉相承。据天丰园饭店调馅师傅、91岁的张建庆老人回忆:天丰园创始人叫魏子衡(1887—1960年),家住小纬四路,原籍唐山,穷人出身,15岁就出来讨饭,后来进了戏班子,经过几多磨难,40岁左右组建了自己的评剧团。魏子衡爱吃肉,三天吃一只扒肘子。1943年他心血来潮,在大观园内开了一家“天丰园”饭馆,面积100平方米,四间屋,摆12张方桌板凳,有炒菜,主厨名叫周振荣,最擅长做扒肘子。魏子衡又从天津狗不理饭店聘请来调馅师傅李文志、闫中元、房汉中等,专门做狗不理包子,正宗天津风味。
从1943年到1993年的50年间,天丰园可以说是济南包子行业中的头一把交椅,每天顾客盈门。据天丰园老职工回忆,那时候吃顿狗不理包子平均要等两小时,一天要翻几次台。
现在,因为知识产权原因,天丰园饭店已不再挂牌狗不理,但狗不理包子早已经深入老济南人的脑海中。如今,天丰园每天的食客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静静地坐在已经不再喧嚣的大厅里,默默品尝着小笼蒸包,仿佛是在回忆过去的时光。
馆驿街北侧的影壁后街,路东有家“新丰园”包子铺,是几位狗不理包子铺退休职工创办的,他们怀念在天丰园的时光,想念那时的火爆。他们记得老字号的初衷,仍然按照狗不理的标准调馅和面,蒸出的包子灌汤喷香,排队买包子的食客络绎不绝。
便宜坊“方便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