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几句俗话,贴在壁上常观。
盖闻出门贸易,多因家中艰难。
南来的离乡背井,北往的涉水登山。
祖坟失其拜归,亲友又失关照。
日久音讯不捎,占课问卜求签。
买卖或买或买,一团和气为先。
货真价实公平,童叟无欺财源。
利向人中求取,发财何求万千。
虽然异姓同居,不可私搂银钱。
虽然不及陶朱,也置许多庄田。
4、丰镇--口外的“小忻州”。
沿大同线走西口,丰镇是进入内蒙的第一站。该市工商联副主席洛维平介绍,往上一代,丰镇半数以上是走西口过来的山西人。
在清代以前,丰镇只是个淹没在泱泱草色中的小驿站。清初,忻州人谢光祖在此开创“万合隆”,加工米面油,发展出众多分号。到清乾隆年间,丰镇城垣才建起。正是“先有万合隆,后有丰镇城”。随后大批忻州人来此经商,因交通便利,兼之忻商“俗尚勤俭,遇风险而避,能齐心协力”,忻商很快形成规模,丰镇随之成为张家口与呼市间最大的贸易城市。
洛维平对忻商研究多年,他整理的《忻州人在丰镇经商情况》显示,清末民初,丰镇忻商涵盖了钱、粮、布、当、缸、油、碾、面八大行业,有金牌字号40余家,年营业额在10万银元以上的商号20多家,当时丰镇有较大商户1400余家,山西人(大多为忻州人)占到70%。忻州巷应运而生,90多家忻州商铺同气连枝,蔚为壮观。人称丰镇“小忻州”。
民国时期,忻州人在内蒙经商者达三万八千人,其中丰镇就有六千余人。1939年,15岁的忻州原平人赵怀谦,随亲戚来到丰镇“德和祥”绸布店,从学徒到站柜,一干十年。1949年“德和祥”解散,赵怀谦从摆地摊做起,贩卖牙膏、电池等日常用品,后与同乡合开“谦成章”百货铺。公私合营时,他已赚1200多元,随后任丰镇市工商联副主席,1956年,全国工商联青年积极分子大会召开,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11名代表之一,还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后来他任丰镇市政协副主席,自此远离商海。
赵怀谦今年85岁,住在新城区的独门小院里。院内菜花芬芳,蜂蝶纷飞,商人对他而言,仅是段回忆,四个子女无人经商。他也感慨,当年忻商后人,很少再经商。
忻商留在丰镇的旧址,大多被拆除。忻商繁华事散,忻州巷内杂草自春,曾车水马龙的大巷,已成破旧居民区,颠簸的石板街上积着污水,两边的深宅老院形神破碎,斑驳脱落的匾额上,字号名称依稀可见。巷内的忻商后人仅剩两家。81岁的李秀婵是忻州原平人,夫家商号“双盛隆”,主营布匹百货,在太原、大同、呼市曾有分号。老太太娴静典雅,央视主持李修平据说是她远房侄女,在腐朽断裂的木雕窗棂下,李秀婵追忆往日富庶。在探访忻州巷时,一排老人坐在门前条形石头上晒太阳,诧异地盯着太原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