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和情感是我们感知外界的重要工具。它有一个“钟摆效应”,你的快乐和悲伤,就像钟摆两端摆动。从本质上讲,你有悲伤,就会有多快乐。反之亦然。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一定是情绪多元且稳定的。

在幼儿时期,我们都可以表达情绪和情感。我们可以从大笑来表达快乐,也可以用哭泣表达悲伤。享受到自由自在地表达情绪的快感。
但随着成长过程,慢慢就有了限制。哭泣和愤怒是不好的,眼泪是无能的表现,不能表达愤怒,男儿有泪不轻弹,等等。这就让人对于情绪表达产生了恐惧,在感受层面上得到了回应:情绪表达是不好的,我们要压抑自己的感受,限制情绪表达的能力。以便让他人感觉自己更成熟,更听话,更老实。
这种情况,一方面会保护到自己,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被认可;但另一方面,过于强调掩饰情绪,也失去了情绪感知能力。有了情绪,就压抑着不外显。钟摆就不摆动了,成了废物,不能再用。情绪本身应该是流动的,没有流动,就产生了阻隔,慢慢形成了淤积,会通过躯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如果要情绪合理流动,需要充分感受事物,相信并基于直觉做事,合理判断,并充分感受当下。
真我(true self) | 小我(ego) |
感受(Feel):充分感受事物 | 抗拒(Resist) |
相信并基于直觉做事 | 忽略直觉 |
一切都是我的一部分 | 判断 |
充分感受当下 | 逃避当下 |
2)相信并利用直觉
在孩童时期,大多都是凭着直觉学习和做事。直觉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直觉能够让孩子产生好奇。因为人对于未知事物,天生就有好奇心,非常想进一步探索。这也是世界发展的原动力。因为受到已知的知识和经验污染较少,就会去自由自在地天马行空去感知世界。很多天才,小时候都是在相对自由状态中生活。当父母不让孩子在墙上乱写乱画,不让孩子自由支配时间的时候,很多好奇就慢慢被磨平,甚至消失。

直觉会带来勇气。在经验框架下,认为不能够或不可能的事情,在直觉层面会不断刷新,会闯出一条新路。在罗伯特·迪尔茨的《语言的魔力》中,他提到要改变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