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皇子都认为这是未来继承大统的有利条件,于是为了抢夺此位,无所不用其极。
其中十四子胤禵在得到八阿哥的支持后,更是视其为囊中之物。
然而,当他把敌视目光投向四阿哥胤禛时,四阿哥却选择了“认怂”,不仅放弃了此次争夺,还力保胤禵成为“大将军王”。
其实,四阿哥胤禛的目光从不在“大将军王”上,而是未来的皇位。
一方面,他放弃权力,使得自己逃离了争夺的漩涡,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分析未来的局势;
另一方面,他看似“放手”,却也让最有力的皇位竞争者远离权力中心,为自己之后的继位,埋下了伏笔。
其实,很多时候,放下并不是放弃,而是一种长远的眼光,只有格局远大,潜伏静待,才能赢下最后的胜利。
太过重视眼前,决断往往会出现偏差,最后的结果也难免会偏离最初的方向。
真正的聪明人,从不会在乎一时成败,一地得失。
他们知道,眼前的优势并不主要,未来的结局才是心中所想。

03
慧者隐,只因认清现实
白居易曾有这么一首诗:《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独游香山寺)》。
他在诗中写道: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九年”是指大和九年,那一年甘露之变,文官与宦官相争失败。
那几年,白居易看透世事,离开朝廷中枢,到洛阳任闲职。
听到这个消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皆是对比,祸福难测与全身而退的对比;过去与今天的对比;麟龙与乌龟的对比。
所有对比,皆揭示着清醒与淡然。
白居易年少清贫,后为民为国,几次起伏于朝堂,虽已着紫封爵,但他还是选择避居洛阳。
他放下了名利,淡出了纷争,皆因他看清现实,选择从心所欲。
其实,一个人走多远,往往与能力无关,胜负的关键,在于内心的平静。
认清现实,是一个人的格局,而选择离去,则需要一生的勇气。
余秋雨说:“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妆饰上沉陷。”
当一个人阅尽了繁华,见识了深浅,便不会纠缠于有无之中。
要知道,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潇洒;而让一步,亦有让一步的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