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唯一看高考分数的现状下,只有高考分数是你的长线,而平时的学习或者考试成绩,都只能看成是短线,我这里要说的是:一切以长线的高考分数为平时行为的衡量标准。
对于作业,这里有一件事特别需要你去做的,就是在每次老师布置作业之后,一定的一定,千万不要少了这个步骤——自主对题目进行三个层次区分标记。
红、黑、蓝,三种颜色的笔总有的吧?那行,我们开始标记工作:
每一次,先总体浏览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头到尾,把题目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熟练的题型,这种题比如用蓝色笔标出来;
第二层,不熟练,但努力还是能做出来的,具有最明显的提分效果,这种题可以用红色笔标出来;
第三层,在历往考试中,拿分率极低极低的,比如基础差的人一般最后压轴题是很难拿分的,但是很多人依然会花很多时间在那钻研……过去那么长时间的学习都没让你攻克最后的压轴,凭什么你会觉得最后的一百天可以把这些压轴题攻克了?
不要太不切实际。
分完这三层,我们就能发现,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层题目上----而不是习惯性的,拿到作业就从第一题按顺序往后做……平时的作业,你要学会挑题目做——然而,这又是多少同学一直以来的习惯啊,拿到题目,都是从前往后,一题挨一题的做,你是这样的吗,自打脸!
所以,什么叫做“敢不做”?敢不做,需要你衡量自己的实际成绩水平,比如有一些中等成绩的同学,在历次的考试中,压轴题都拿不到分数的,但一直以来就没发现,自己每次就是会在最后的压轴题上钻牛角尖。
平时,把这些最难的题目攻克的话,确实会带来成就感,有一种别的同学不会,就你解决了的牛逼感——不过别忘了,高考看的是最后的分数,而不是具体看你在哪一题拿到的分数。
平时考完试卷发下来,大家可以看到自己的试卷,甚至看到身边同学的试卷,于是就有这种比较的基础,可…高考试卷是不会下发的,那时候,你比较毛线,只有总分高才牛逼。
成绩好的人,最后的那些难题对他们来说,就是难题而已,但是同样情况下,对于学习成绩次等的同学来说,那就是超难题。
这最后的一百多天,先搞定好80%的基础内容——若有余力,再对最后的压轴题进行针对性攻克。
我送大家一句话:对基础考点全盘投入,对难题佛系较真。
所以,什么叫做“敢抄答案”?敢抄答案,对象是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自己可判断的范围内,那些你已经会做的题目,也就是第一层题目,要敢于抄别人的答案。
所以,什么叫做“敢乱做”?敢乱做,说的是,对于那些要你做,但你已经会做的题目,而同时无法抄别人答案的作业,你可以胡乱的做,比如选择题可以胡选、大题可以乱写一通。
对于这些已经会做的题目,你所要在乎的只有一件事情:把所有的时间都集中到做第二类题目中去。
这样,你会发现,一张老师布置的试卷,二十题里,可能就只有十题需要你去做的。
这十题,你不仅要100%认真做,特么的做完了,作业下发之后,或者对完答案之后,你还会用心的去针对每一道题进行专题反思。
为什么要反思?
一定要记住了,这里的反思更大的意义是:实时的监测自己对每个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度。
反思中,你能发现,做错的题目,自然是没有掌握到位,那么,具体错在哪个细节知识点上?
一旦找到对应的具体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寻找3道围绕着知识点的题目,认真的去做。
3题不够,那就再加。
如果不懂,那就去问。
寻找一切方法,解决它。
你已经找到自己具体做错的地方了,那么一个具体知识点找到了,你还想跑哪儿去?!
哪儿也不要去,那是你应该拿下的堡垒。
小宝贝儿,这样下去,你就会发现,一张试卷或一份作业,一开始可能20题里,你需要认真做其中的10题,但慢慢的,你只需要做8题、7题…5题、4题……最后剩下的如果只是压轴题,那么,请你攻克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