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法几乎人人适用,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比如一份数学试卷,他真正要认真面对的题目较少,而成绩不好的同学,就需要多一些。
但都能让大家逐渐从作业的负荷中解放出来,产生更多有机时间,能让你自主把他们投入到更有产出的地方。
还是需要重申,希望大家搞清楚,随着你所做的作业越来越少,你比别人多出来的时间越来越多,但这个时间不是让你拿去浪费的,而是为了让你把它们更多的投入到那些能产生提分效能的知识点之中。
最后,千万不要忘了,无论你进行得怎么样,对于以上的三个“敢”,有一天都要打住,全部停止——那就是考前的30天。
停下来,然后,进入整体的复习之中。
以上这个方法,希望大家不要断章取义的说我提倡“三敢”,如果非要说,一定带上我所说的那些前提。
这些做法看起来“反常规”,我希望你们如果不能好好理解的话,需要多读几遍,搞清楚我究竟在说什么,以及记住我其中所说的要点信息。
三、这条要说的是心态,但是标题没能总结出来
有一位同学说此刻的自己,感到的是前所未有的焦虑和心慌,在寒假放假之前,那时的他信誓旦旦,想让自己在寒假刷题、逆袭,可是回家之后,他发现自己每当坐下来,就根本不知道做什么。
就这样,他发现自己荒废了20多天,他觉得他玩了,因为他不敢想象别人能进步多少,他怕了。
你怕了没有,你的这个寒假过得怎么样,是那个整天在学习,然后让这位同学感到害怕的人吗?
我反问他: 就是没学20天,又怎么着,于此同时,别的同学都在学习,那又怎么着?
或许你高估了别的同学,你把别人想得完全理想化,就如同在放假之前,你把自己想得如此理想化一般。你肯定也不是啥也没做,只是没有达到想象中的预期。估计真实的情况是,除了个别人,大部分人的状态和你半斤八两。想到这个,你心态会好些吗,这是你想要需要注意的事。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你的自我安慰或者自我欺骗,大可以向几个同学询问他们的寒假学习状态,而不必孤自臆想,徒增焦虑。
所以,同学们,你们可以告诉他,你们寒假的状态是怎样的,是那批会让别人感到慌张的人吗?
对于寒假中焦虑的,或者在此后备考期间会感到焦虑的,我希望大家记住,重要的是当下,把心收到当下来,重要的是当下的行动,当下的努力。
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此刻的努力,决定的是什么时候的成绩?是明天?是下一次考试?
我想很多人都没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
有的人,他努力一阵,反而成绩没变好,因而感到沮丧,不过他不那么努力一段时间后,成绩反而变好了...他陷入了自疑之中,难道努力没用?
其实他不明白,学习这种事情,反馈具有滞后性,显然,他成绩的提高并不是不努力带来的,而是前一次的努力带来的,只不过来得慢了一点。
你现在努力的成果,并不一定就能在最近的考试中显现。
时间长一点,你才能看到努力带来的改变,耐心一点,同学们。
在备考之中,能改变这种焦虑心态的,有一个小技巧,我在一篇写考研的文章里说:
你可以把考研的另一目的看成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考试时间长达三小时,这三小时几乎都要求思考。
年轻的雅典娜哟,你是否承受得住三小时的思考强度?你是想要平时就能轻松适应三小时的思考强度呢,还是只想在正式考试的时候经历一次?
我想你的答案是明确的,平时我们只是做模拟考试是不够的,考试要求的是三小时的思考强度——因此我们平时要经常训练就是对这个时间长度的适应。
无论是对概念、知识点的理解,还是混搭做题,每一次都请准备充分,让你的材料可供你完成三小时足够强度的思考。
充分调动大脑,加速思维的运转速度,你享受过深度思考的快感吗?去慢慢适应持续一小时的高强度思考、两小时、三小时……
有时候我觉得,无论考研是成是败,只要你把这项能力训练出来了,就早已收益无穷了。
因为你的头脑经历蜕变,无论如何,你能承受长达三小时的思考强度了,你,脑子进化了,你,变得更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