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来海图,对照着观察。老渔民讲的一点不错。
一两场大东北风过后,黄花鱼渔汛来了。黄花鱼渔汛早于鲅鱼渔汛,是渤海湾春季的第一次大规模渔汛。时间一般是:拐过威海卫成山头大约清明后一周左右(阳历4月10号),烟台口外的渔汛在4月15号;4月20号前,蓬莱也见黄花鱼了。
1967年春天,我们村渔业队的作业船在蓬莱城东的白石(现在的蓬莱市新港街道湾子口村,铜井村)滩外,赶上了黄花鱼汛,每一条船都捕获了两三千斤黄花鱼。
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所有的鱼都由县水产局统一收购,不能私自处理。渔民们都商议渔业队长:捕了这么多鱼,咱们私下里分一点吧!老婆孩子可是一个大春天没见着荤腥了。队长胆子小,不敢做主。几个年轻的胆子大的船长私下一商量,背着队长,偷偷留下了半船鱼。大约一千多斤,按照所有的人头数,包括队长在内,每家大约分得三十斤。
日头落山了,派回村送鱼的船偷偷起了锚,趁着月色,从白石港往村里进发。船跑了将近三个小时,晚上九点半了,靠了我们村的岸边。负责送鱼的悄悄地挨家挨户敲门,招呼到海边分鱼去。那个夜晚,村里弥漫着一股喜悦的气氛。虽然这个喜悦有点偷偷摸摸。
第二天,队里有不少的妇女请假回娘家,去干啥了?回娘家送鱼。平时相处得好的左邻右舍,也都偷偷地送几条,叫大家都尝尝这春天的第一口鲜鱼。
据说,有嘴馋的老娘们,当天晚上分到鱼,连夜就下锅了。惹得起夜的邻居直疑惑:哪里来的焖黄花鱼的香味呢?
筐子线钓黄姑鱼
黄姑鱼的汛期晚于黄花鱼半个月,基本是与鲅鱼的汛期脚前脚后,相伴在一起,到烟台口外都是在5月1日前后。
黄花鱼个头比较匀称,没有很大的或很小的,一般都是八寸长短,一斤到一斤二两左右;而黄姑鱼则不同,黄姑鱼能长得很大,寿命很长,据说能活过三十岁。
1991年,在烟台口外,我父亲捕获了一条8斤8两的大黄姑鱼。晚上船停在烟台芝罘岛东口村码头,连收鱼货的贩子都很惊奇,很少见这么大的黄姑鱼。
黄花鱼沿着庙岛海峡一路西进,去渤海深处产卵繁殖;而黄姑鱼其中的一支,就在庙岛海峡的沟什(沟什:据老渔民讲,这是庙岛海峡的最深处,是一条大海沟,最深处将近百米,是各种鱼的鱼窝子)产卵繁殖,不挪窝了。
每年的端午节后,麦子拔完,颗粒归仓了,黄姑鱼产卵繁殖期过了,就开始吃鱼饵了。钓黄姑鱼最好的时机是上秋后,提早的话,钓不多少。
蓬莱渔民钓鱼,用的不是常见的手把线,而是筐子线。一筐线一百把钩子。这不仅是一门手艺,这简直就是一门艺术。
曾跟老父亲一道下筐子线:一人负责掌舵,父亲站在船的右舷,手边摆着筐子线。身子微弓,手起钩飞,眼观风色变化与水流急缓,手下掌控甩钩的节奏,随丰都同城交友网时向掌舵的吆喝一两声,及时纠正船行路线与速度,就像是一位全神贯注的交响乐团指挥家。一项平常的劳动,干到了极致,真的是美极了。
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钓黄姑鱼,是我上初中一年级那一年。
夏末秋初,那天晚上将近九点了,父亲钓黄姑鱼还没有回来,我和母亲到海边去看看。到了海边不一会儿,我家的船回来了。满满的一船舱黄姑鱼呀!
父亲兴奋地说:今天碰到大鱼群了,一筐子线一百把钩,能钓上来七十条鱼。带的四筐子线来回倒腾,鱼饵全部用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