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二陈的转变——由儒家后学成为农家的信奉者,自然也是不满意的,他以曾子维护孔子的故事为例,说明师道的重要,不可倍师。晚于他的荀子亦持这种观念,且表述得更加直白:“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荀子·大略》)问题在于,孔子之门亦曾“三盈三虚”,全靠为师者的相互竞争,而不是诅咒谩骂,这一点上孟荀似乎不如孔子。再有孟子的“用夏变夷”保守思想,在清末剧烈的社会变化中,常被保守者引为证据,用来阻扰变革,这是他始料不及的。
孟子对中华文化有巨大影响,是史学研究里不可或缺的部分,诞生了不少成果;惟多年来,限于学术分科的视野,学者们更乐于探究其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经济思想等,稍具综合性质的哲学,亦往往喜欢谈其人性论,这些成果对认识孟子自然有帮助,然有时也会对认识真正的孟子产生妨碍。以师道来观,我们能够发现孟子视己为先王治国安民大道在现世的化身,即得道者也,甚至喊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他也向国君兜售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始终保持着“师”的自尊与体统——“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孟子·万章下》)与国中重臣、士大夫相处时更是如此。这一观念的形成,孔子、曾子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时,他也会像孔子那样,为了行道而出仕,当发现“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孟子·万章下》)之时,深以为耻,绝不恋栈,这是“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的又一表现,堪称卫道者的典型。
他愿学孔子还有一大表现,就是在政治理想不见当世之用后,想念家乡的“狂简小子”【25】,通过退修诗书、相互问难、如切如磋等方式来教导后进,也借机将政治理想传之后世、以待来者【26】,是为传道者也。只是其传道并不像传说中“来者不拒”,而是“来者有拒”,且“有挟不答”,开“师严道尊”【27】之先河。因之,师道之于孟子,既属其政治哲学之一端,亦是其教育哲学之一端,更是其生存哲学之写照,对于后儒颇多启发,千载以后亦有生命力,可谓是传统师道中的重要一环。如此叙述,也就有别于一般的教育史及文化史中的探讨,不知方家以为然否?
注释
1《孟子·离娄上》:“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2 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84页。
3 (宋)司马光著,李文泽编:《司马光全集》卷73《疑孟》,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86-1494页。
4 康有为:《孟子微》卷7《师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4-148页。
5 《史记》卷74《孟子荀卿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847页。
6 齐宣王曾问孟子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亦是一证。
7 康有为:《孟子微》卷7《师文》,第146页。
8 (明)罗洪先:《论年谱书》,见《王阳明全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12页。
9 钱穆:《孟子生年考》,见《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16页。
10 (金)赵秉文:《性道教说》,见《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1,四部丛刊景明抄本,第4页a。
11 (明)温璜:《孟子不言易说》,见《温宝忠先生遗稿》卷5,清顺治贞石堂刻本,第15页b。
12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5,见《榕村全书》(5),陈祖武点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12页。
13 (清)陈确:《性解下》,见《陈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50页。
14 唐文治:《孟子〈周易〉学》,见《唐文治国学演讲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58页。
15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5,第112页。
16 《史记》卷74《孟子荀卿列传》,第2847,2847页。
17 《宋史》卷401《刘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178页。
18 “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韩愈:《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