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热门事件

孟子师友之道?孟子 学问之道?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臣之道

常驻编辑 热门事件 2022-09-21 孟子   师友   哲学思想   之道   学问

而高高在上的王驩大人居然对这点非常在意,更是当场表达出了不满:“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也。”认为孟子是故意简慢他。孟子听到了之后,表示自己的做法完全依据的是朝廷之礼,“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右师却以为“我简慢了他,不是很奇怪吗?”(《孟子·离娄下》)

其实二人始终不大合拍,王驩没有高升、还是盖邑大夫时,曾与孟子一道出使滕国,二人朝暮相见,往返于齐滕两国之间,却没有一起谈论过公事。公孙丑不解,于是向老师求教,孟子也借机稍微发了点牢骚:王大夫喜欢一个人独断独行,“予何言哉?”(《孟子·公孙丑下》)

齐国蚳蛙去职的风波中,也可见到孟子所持之师道。蚳蛙是齐威王的至亲心腹,在西北边邑、军事要塞灵丘担任邑宰。蚳蛙对孟子的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灵丘加以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灵丘毕竟是边陲,蚳蛙想要获得更大的成绩,于是“辞灵丘而请士师”,到都城去做典狱官了。这个职务跟齐王接触较多,能够有机会向威王进谏。

孟子与他做了个约定,可是几个月过去了,蚳蛙还是没有进谏,所约之事自然毫无进展。孟子行道心切,批评了蚳蛙。蚳蛙深感惭愧,不愿辜负孟子之托,于是向齐王提出谏言,但齐王并没有接受。加上蚳蛙进谏时比较直接,惹恼了齐王,只好辞官归家。

齐国人知道了这件事情后,有所议论。有人讥讽道:“孟子为蚳蛙想得颇为周到,但是他怎样替自己考虑呢?我们就不知道了。孟子为推行仁政之道,害得蚳蛙进谏不成,辞官而去,而孟子屡屡进谏,威王始终不肯采纳,可是他为何还赖在临淄,而不速速离去呢?”公都子听了之后,十分气愤,便将这些议论加以转告。

孟子说:“我并不是厚颜无耻,死皮赖脸,我的做法都是有凭有据的呀。我曾经听说过:处在官位上的人,如果无法尽他应该履行的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既然作为一个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他的进言不能够被国君采纳,他的计谋也得不到国君的重视,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孟子·公孙丑下》)这是孟子对“师—君”与“臣—君”的关系不同所作的解答,不意千余年后,宋代学者为此事起了争执,甚至打起了笔墨官司【22】。

记录显示,孟子在齐国并不是一直都是“无官守,无言责”,他也出任过卿,正如公孙丑之言“齐卿之位,不为小矣”(《孟子·公孙丑下》),但这并非孟子之本意,他是为了行道方才出仕。对于这一职务,他自己定位:“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孟子·万章下》)也就是绝不恋栈。

后来齐宣王不听孟子之劝,军事上遭遇重大失利,宣王表示“吾甚惭于孟子”(《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只好辞职,宣王不舍,但孟子之意甚坚。宣王想另寻他途,继续留孟子在齐国,请人传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也拒绝了。

当是时也,“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23】,然而孟子却一再宣扬三代之德,又自居宾师之位,自然难以被当世所用。于是乎,他与孔子一样,回到家乡一心教学和著述。

孟子对于教职也抱有一些特别的认识。当其盛年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基本上都由对方负责。时间久了,名为彭更的弟子不太好意思了,孟子表示“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彭更表示自己只是对“士无事而食”感到羞愧,孟子指出社会是有分工及交换的,我们的工作是“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孟子·滕文公下》),自然应该有属于份内的报酬。公孙丑也问过相似的问题,与彭更不同的是,公孙丑搬出来经典,《诗》中有“不素餐兮”的说法,而他们却是“不耕而食,何也?”孟子告诉他:“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说,这个职业作用很大,正当性很高,各位不用怀疑。

晚年对此认识似乎更进一步,他说人生有三大可喜之事情,一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也就说子欲养、亲尚在,且兄弟手足都全,可以充分享受天伦之乐;二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三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这三大可喜,即便是“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说人生的最大乐趣了。前两个作为普通人亦能获得,但第三可喜一定是教师才能享有的。

相关阅读:

  • 向孟子学习长寿之道
  • 心态,真的很重要,别不信
  • 给爱读书的人们一个忠告:尽信书不如无书
  • 建立人脉的13种方法(值得收藏)
  • 蔡斌能解释一下吗?
  • 《黄帝内经》开篇就点明了养生之秘(幼学琼林227)
  •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今山东邹城(孟子最终成为亚
  • 人如果不尊重自己,也就难以获得别人的尊重
  • 荀子墓拜谒记
  • 人的思想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