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热门事件

孟子师友之道?孟子 学问之道?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臣之道

常驻编辑 热门事件 2022-09-21 孟子   师友   哲学思想   之道   学问

接着以文王和夏桀之事,一正例、一反例来告诫君王之乐应该建立在百姓之乐的基础之上,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齐宣王也在名为“雪宫”的别墅里接见过孟子,宣王也带着几许得意问道:“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答道:“有。”但孟子的认识与宣王不同,乃是“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梁惠王下》)。

他与齐宣王在讨论音乐与治国时,对此有详细的阐述,宣王承认自己爱好音乐,但只好“世俗之乐”,不好“先王之乐”,孟子说:不妨碍,您爱好音乐,齐国还是有富强希望的。这样的回答,倒引起了齐王探究的动机。随后话锋一转,孟子问道:“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宣王答:“不若与人。”孟子追问:“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王再答:“不若与众。”

接着孟子阐发了一通“与民同乐”的高论(《孟子·梁惠王下》)。他与齐宣王的另一次对话,弄得宣王无法应答,留下了“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的成语。还有一次对话,讨论“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的异同,弄得宣王勃然变色,几乎无法谈下去(《孟子·万章下》)。今日再看这些谈话,几乎都是在教导宣王如何正确为君。

孟子为何把关注点放在国君身上呢,主要是因为其相信“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这是当时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孟子将自己定位为宾师,他以师的身份来教导君主,难免有时令人不快,书中就有“王变乎色”(《孟子·梁惠王下》)“王勃然变乎色”(《孟子·万章下》)的记录。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一句为孟子亲言,理学家多视为警醒之语,王夫之则认为此乃是阅世之评。然此言未尝不是孟子晚年之自嘲【19】,他与国君如此相处,“迂远而阔于事情”【20】的评价自然也就难以摆脱了。颇为可惜,这些诸侯似乎不懂得“得师者王”(《尚书·仲虺之诰》《荀子·尧问》)的历史经验,也不明白“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荀子·儒效》)的道理,孟子付出的一番热忱也就难免付之流水了。

孟子在大国宣传他的思想,除了获取国君的信任之外,朝中重臣,甚至佞臣的支持也很重要。然夫子非俗人,更不会为了行道而自降身段,仍保持着宾师的作风,所以有时难免会遭遇阻碍。他的弟子乐正子在鲁国做事,极力向鲁平公推荐孟子。平公心动了,准备依礼来拜访孟子,结果被佞臣臧仓以“孟子之后丧踰前丧”为由加以阻碍,孟子也很无奈,只好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似乎不善于处理这种关系。

孟子对待季任和储子的态度不同,也可为一例。当时孟子还居住在邹国,任国的季任送来礼物和孟子交友,孟子接受了,但没有回报。后来孟子迁到平陆居住,齐国的卿相储子送来礼物,想和孟子交友,孟子也接受了,同样没有回报。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孟子从邹国来到任国,回拜了季任,从平陆到临淄时,却一直没有回拜储子。

孟子的区别对待,弄得弟子们莫名其妙,故而有所质疑:是不是季任为任国的国君,而储子只是齐国的卿相?孟子答道:“不是的。《尚书》里说:‘享献之礼可贵的是仪节,仪节不够,礼物再多也没有意义,因为进献的人并没有把心思放在上面。’我不回拜储子,是因为他没有遵照享献的规矩。”

听到这番引经据典的解释,屋庐子非常开心,可还有弟子不太明白,于是屋庐子解释道:“季任虽代行国政,但毕竟是一国之君,要镇守一方,有保民守土之责,不能擅离职守,因此派人来送礼是可以的;而储子是臣子,可以因国事去到其他国家,但他也派人送礼,而不亲自过来,足见其缺乏求教的诚意,他既然诚意不足,也就没有必要回访了。”(《孟子·告子下》)

孟子此举后被宋儒陆九渊引为奥援,拒绝婺源郭氏邀其坐馆的动议:“某家居,乃欲坐致于千里之外,古之尊师重道者,其礼际似不如此。储子得之平陆,而孟子不见。某虽不肖,而彼之所以相求者以古之学,如遂独行千里而赴其招,则亦非彼之所求者矣。”【21】为师者,在来学与往教之间的取舍,有时能够反映其自尊的程度。

齐国大夫公行子遭遇丧子之痛,大臣们都去吊唁,孟子也去了。时任六卿之长、齐王身边炙手可热的权臣、右师王驩也来了,当他刚进门,就有人走上前与之打招呼,待其坐定之后,又有人走到他身旁与之说话,只有孟子没有任何表示。

相关阅读:

  • 向孟子学习长寿之道
  • 心态,真的很重要,别不信
  • 给爱读书的人们一个忠告:尽信书不如无书
  • 建立人脉的13种方法(值得收藏)
  • 蔡斌能解释一下吗?
  • 《黄帝内经》开篇就点明了养生之秘(幼学琼林227)
  •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今山东邹城(孟子最终成为亚
  • 人如果不尊重自己,也就难以获得别人的尊重
  • 荀子墓拜谒记
  • 人的思想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