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热门事件

孟子师友之道?孟子 学问之道?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臣之道

常驻编辑 热门事件 2022-09-21 孟子   师友   哲学思想   之道   学问

孟子门下的弟子也有很多,其中著名的有万章、公孙丑、乐正克、屋庐子等,是当时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堪称传道者也。这是他愿学孔子的又一大表现。

孔门之教一直被视为“有教无类”,连带着孟子之教亦被认为是去者不追、来者不拒。此说书中确实载有明文,即“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下》)但问题在于这话是孟子自言还是滕国馆役所言,是赞扬还是批评,存有争议。

双方争议的焦点在究竟是“夫子之设科也”,还是“夫予之设科也”,“子”与“予”字形太接近了,而表达的含义完全不同,在没有更早的出土材料面世前,似乎很难下一定论。但从《孟子》书中的其他事例中倒也可以获得一些相关信息,孟子似乎并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来者有拒”。如他曾当面拒绝过曹交的拜师之请。

关于孟子为何拒绝曹交,经学家也有过分析,说法各异【24】,也难以查证。其实这并不特别重要,关键的是在这里似乎又见到了孔子行事的作风:即使孔子真持“有教无类”的主张,但他拒绝过孺悲,且比孟子做得还要过分,他先推脱有病,后“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孟子至少还劝曹交“归而求之,有余师”。夫子之门并不是那么容易进的,更不可能是想进就能进的。

孟子即便是对已经入门的弟子,有时也拒绝回答及指导。如公都子就说:“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答道:“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说,孟子对于弟子是否讲求师道也是在意的,滕更虽然是滕国国君的弟弟,但他不能虚心求教,所问有挟,故而孟子不答。

孟子的一生,从政方面并不成功,但在教育实践方面却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在长期的私学教育中,积累了深厚的教育与教学经验,所以他在为师之道上是有相当的发言权的。

孟子还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注重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针对修养好、悟性高、才能优的学生,应及时点化,用春雨润物般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针对品德好的学生,应注重道德修养教育,使之成为德行完美的君子。针对有才能的学生,应注意其才能的特别培养。对于善于思考的学生,采用问答模式,释疑解难。对于不能及门受业的学生,应注重身教。

对于如何引导弟子,他也是富有经验的。一方面是树立规矩,规本是制圆的工具,矩则是成方的工具,能干的工匠教人学艺,一定要用规矩,学者也必须用一定的规矩,否则,方圆也就没有了标准,孟子觉得教人也必须有规矩。公孙丑曾抱怨:“先生的道很高、很好,但像登天一般,不可企及,为什么不把要求降低一点,使人觉得有盼头,因而每天努力去争取呢?”

孟子答道:“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孟子·尽心上》)。工匠师傅不能因为徒工笨,而改变或废弃用来划直线的绳墨,因为如果弃其绳墨,舍其规矩,不坚持标准,一定是教不好的。另一方面,孟子又觉得“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下》)如何才能够变得巧呢?

关键还在于学习者的努力,而教导者要做的是“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即张满弓,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却并不把箭射出去,让弟子自己去主动。孟子还提出“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这一观点充满了辩证的色彩,当然,若对方不能领会到背后的良苦用心,只怕会加剧“师徒相与异心也”(《吕氏春秋·诬徒》)。

孟子在周游列国时,与陈相有过一场辩论。在这场辩论中,即可以见其与农家观点之不同,也能窥见其师道的另一重要主张,即不应倍师。

陈相与他弟弟陈辛都是陈良的弟子,陈良是楚国人,却羡慕周公、孔子之道,不远千里来到北方求学受教,当时北方学者求学更方便些,行动上却没有陈良迅速,所以他是一位“豪杰之士”。二陈跟着陈良学习十年,收获应当不小。

可是老师死后,二陈听说滕文公能行圣人之政,于是自楚至滕。当时农家后学许行也慕名而来,带着他的几十个徒弟“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二陈一见,颇为倾心,思想上也起了大变化,于是“尽弃其学而学焉”,到了后来更是成为其学说的鼓吹手,陈相还跑来劝孟子改弦易辙,受到了孟子的强烈批评:

相关阅读:

  • 向孟子学习长寿之道
  • 心态,真的很重要,别不信
  • 给爱读书的人们一个忠告:尽信书不如无书
  • 建立人脉的13种方法(值得收藏)
  • 蔡斌能解释一下吗?
  • 《黄帝内经》开篇就点明了养生之秘(幼学琼林227)
  •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今山东邹城(孟子最终成为亚
  • 人如果不尊重自己,也就难以获得别人的尊重
  • 荀子墓拜谒记
  • 人的思想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