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波所在地是连绵不绝的原野,这成为了其环境优势
用地规模减小也就算了,但更大的问题是土地不连片。
在这个将要汇集全国顶级科研要素的科学城,除「科学」需要占据大量土地外,还有生活配套与产业设施发展所需的大量建「城」土地。
日本政府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并花费大量预算购买夹杂在公有土地中的私有土地,让用地形成完整、连续的规模效应。
但最终买地价格的飙升,以及土地私有者对价格的不满等因素造成的推进不顺利,致使筑波的核心区建设用地并没有充分实现完整、连续的目标,而且还花费了长达6年的时间处理土地问题,最终全面开工建设时,已是1969年。
▼ 最终还是土地问题导致了筑波科学城被私有土地割裂的现状
今天我们知道,1969年已属日本战后第一波高速成长的末期,即将在1970年代初迎来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的经济发展减速。这也造成了日后筑波工期的一再延长。
因此,前期准备工作过长的耗时,错过了筑波最好的建设窗口期,使其难以快速建设成型,从而间接地连锁导致了一系列城市配套缺位、发展难以提速等问题出现。这是筑波留给同类项目的经验教训。
经历如此多的挫折与教训,筑波科学城并没有坐以待毙,近些年来持续针对自身短板下大力重整,来看看它都做了些什么?
进入新世纪后,筑波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优化提升改革,不仅针对科学方面的僵化问题改进了制度,也对城市配套进行了持续地完善升级。
吸取了前30年发展机制的教训后,日本政府开始着手提升国家级科研机构的主动性,减弱对国家资源的「等、靠、要」。
这种方式大为刺激了相关机构的主观能动性与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机构必须寻找充足的合作项目来获取收入。
显而易见的是,筑波的三种国家科研机构中(国家机构、独立行政法人、国立大学法人),独立行政法人的对外合作研发数量远超其他两类。
对发明专利所得的专利费也提升了归与发明者的比例,用高回报激发研究者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作为法人化的国家背景的新技术创造及产业化投资平台,于2006年入驻筑波科学城,大大推动国家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与市场化需求的对接,抹平技术与市场间的那道鸿沟。
此外,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作为日本全国最大的综合科研单位,其70—80%的科研力量分布在筑波。
2001年后通过不断地合并重组其他研究所,获得了更大的科研资源调配、协调的灵活度,以产业化应用为核心考核任务指标,通过企业孵化器来促进成果转化。同时还有全年超过100场包括官方和非正式的科技交流活动,借此带动技术信息的流动与对接。
▼ 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的筑波分支机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在筑波拥有多处分支机构组团,形成了庞大的产业研发合作网
缺少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一直是日本的痛处,而作为向硅谷看齐的筑波科学城来说使命在肩。
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都大力支持筑波创办风险企业,筑波更是在2018年推出《StartUp 战略》专项规划,力图通过对有潜力的创业企业的全方位帮扶,加速企业成长,刺激更多科技独角兽的诞生。
筑波科学城近年来被指定在多项重要的前沿产业上担负领衔研发使命。
生物技术与环境技术:日本政府于2001、2002年相继实施的「产业集群计划」与「知识集群计划」。
支持各地发展有成长潜力且适合商业化的先进技术,筑波被赋予的是生物与环境技术领域,由科学技术振兴机构领衔相关的多个国家研究机构合力开发。
▼ 位于筑波的国立环境研究所,是环境、循环技术等领域的知名研究机构
机器人及其应用技术:机器人技术是日本深耕多年的优势技术,筑波在近年来被赋予了重要地位。
2010年《新筑波宏伟计划》首次提出成立支援生活机器人安全检证中心。标志着机器人技术对于筑波的核心地位,并且向着与日常生活结合的方向引导。
如今已涌现出以生化电子技术方向的Cyberdyne、类人机器人技术方向的General Robotix等成功的初创企业。
2011年后的综合特区制度,筑波更是被指定为最高等级的国际综合战略特区,重点攻关生命科学与绿色生物技术,在此方向引导下,具体的产业化方向为基于生物质能抗癌药物、纳米技术和生活型机器人的应用研发。
如今,筑波已经成为日本最重要的生活型机器人研发、应用技术基地,在提出打造「机器人之街」的基础上,也被指定为「移动机器人试验特区」,划出专门区域用于生活型机器人的街道应用测试。一幅真实的技术融入普通人生活的画面逐渐展现。